诗润心田,乐学古诗——听《小池》有感

      初夏时节,恰好听了三节同课异构的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小池》这首诗很多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背了,但可能不懂诗意。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三位老师都注重意境的领悟及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品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诗的意思,这就叫“知诗意,悟诗情”。

    三位老师以读为本,让学生读通读熟,继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文读通 ,对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需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其实,我们的课堂中也会发现这个问题,课堂上书声琅琅,看似都会读,但是让学生单独读一篇课文,很少有同学能一字不错地读下来,我想可能还是老师没有把读落到实处。现在的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知道了读的重要性,因此就淡化了分析,重视品词诵读。三位老师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同学们感悟了小池的美景,并且通过自读、齐读、合作读、老师引读、创设情境读、唱读、有节奏地读 ,一遍遍地吟诵 让学生感受。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有一步一步地品味。

    当然诵读的前提是认好字、读准字音,这也是低段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识字写字,三位老师都能把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趣盎然。 比如老师在教学生识记“泉”字时,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吗?  生:白+水等于泉。师:你用加一加的方法,很不错,你知道泉字为什么是水字底吗?你们看古时的泉字是这样的,(出示泉字的象形字)从这个洞里流出来的水就叫泉水,这个洞就叫泉眼。(然后出示泉水的图片)用象形字加图片的方法,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不但记住了泉,而且理解古诗中的泉眼。再比如对“爱”的识记。老师巧妙地编了一个儿歌,天上飘来一片云(写撇)下起了雨(写爪字头下面的三点)好朋友给我撑起了一把伞,(写爱字的秃宝盖和下面的友字),这就是爱,接着让小朋友给爱找朋友,这样故事化的识字,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不但记住了形,而且理解了意。再比如学“流”时,老师画出流的象形字 ,让同学们猜是什么字?并说说为什么是流字?这样孩子们对“流”字印象就更深刻了。这样的识字教学孩子们学的兴趣盎然,也为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品读,但在品读“树荫照水爱晴柔”一句诗,对“爱”在这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位老师理解树荫爱的是水,另一位老师理解爱的是风,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研读好教材,“爱”是喜爱,轻柔的解释是晴天里柔和的阳光,所以树荫喜爱的是晴天里柔和的阳光,才倒映在水面,绿树喜欢的是这样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气氛,看来,古诗中这些点睛之笔,还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又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