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爱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不好,你好”的象限,变成“我好,你也好”的象限,我们不会像父母一样永远对自己批评,永远自我谴责,也不会像儿童一样,永远无能为力的恐惧害怕,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也让他人成为他自己,不会觉得别人都是来迫害自己。

1.儿童自我状态

天生的基本情感,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原始的情感,可能来源于生物的本能,有些近似于三原色红黄蓝。

儿童是弱小的,没有生存技能,又没有体力优势,所以会进行依附。这个过程中,儿童会进行调整和适应,从而获得相对的安全感和成长机会。三原色互相融合和调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

儿时为了生存保留下来的依附或者讨好,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比如说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歉或者是讨好,这是最不用费力的处理方式,因为它植根于我们的内心。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年龄是成人,但心理上仍然是儿童模式。

2.父母自我状态

我们的一生都在受到父母的影响。儿童是弱小的,父母则是强大的,我们在与父母的生活过程当中,潜移默化中就会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我们还孩童时,父母会严厉,会批评,会带有条件性的进行奖励等。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经常这样对待别人,颐指气使,不断批评。如果你也经常这样,可能就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这个状态代表权威,同时也代表力量,代表不可侵犯,但同时又很自负。

3.成人自我状态

最后一个层次的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处在成人状态里,既不用紧张于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又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们身心放松,能够在当下去思考,去认清现实,并基于理性去决定做什么。但很少人真正能够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或者我们大部分时候没有处在这个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否定自己,同时也否定别人,儿童状态让自己软弱到痛苦,父母状态让别人承担到难受。

人生坐标

我不好,你好      儿童否定状态

我好,你不好      父母权威状态

我不好,你不好  儿童父母双重状态

我好,你也好        成人平稳状态

蛤蟆先生经历过各种状态,最终选择了我好,你也好。我也读书有感,当然也是选择我好,你也好。这其实就是一个剥离外物,寻找真我的过程。用一种冷静平和无它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可能就会更值得这一段旅途。

这本书,观点不一定都准确,但确实会让人有些反思。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对他人和事情的各种反应都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儿童父母状态的对比,可能真会发现不少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