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开篇先说些废话,回答下我是如何一步步着了宏观研究的道。作为科班出身的金融专业学生,本科学习数理经济学,研究生在一个价值投资氛围浓厚的金融系学习,一直以来,价值投资四个字被奉为圭臬,神圣不可冒犯。宏观经济分析当时在我看来,有几个特点显得很难把握:一是宏观学术流派繁杂,从古典学派到凯恩斯再到货币学派,没认真学个经济史根本都分不清哪个观点是哪派的,更不用说指导投资实践了;二是本科开始,就学习过例如ramsey model,RBC model等数理模型,虽说不上学得多好,首先模型本身的假设都与经验事实观察相悖太远,难以真正以金钱相托;三是确实国内宏观研究领域太多神棍首席,在当时的圈子里形成了一种“鄙视神棍”的氛围,好像不鄙视他们一下都算不上北大学生一样。在这个氛围下,自然而然把目标瞄向了从下自上的分析范式,主战场自然也是股票。
后来临近毕业找工作,最后一份实习是在名利场研究银行业,虽然银行没研究出来什么花样,但通过这份实习重新回顾了货币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且刚好14-15年波澜壮阔的A股牛市,分分钟教人认识了一次货币带来的超级牛市,加深了“投资收益最重要来源可能是大类资产配置”这一命题的印象。现在想想还是不够深刻,如果15年牛市没赚到钱,抓紧时间再6月股灾开始买房、买债,16年底买钢、买煤,说不定现在也@#¥%,是吧。
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要赚钱,首先得确认买什么,做对了选择,比如何努力要重要。那大类资产配置,哪个研究角度的视野最广?自然是宏观研究。哪个策略最适合做大类资产配置,自然是宏观对冲策略。哪个资产类型跟宏观关系最紧密,自然是债券。从那时起,也许就确认了对宏观经济、对冲策略研究的“热爱”,走上了固收从业的道路。
为啥打“热爱”?其实一直“爱的不彻底,不放心”。毕业之后,来到某银行资管部,培训的时候,有位很有水平的前辈来讲量化策略,刚好那会股灾2.0前后,自己在操作上也亏了钱,对投资策略的不稳定性失望至极,就当场问:“即便是量化策略,在股灾时照样亏成狗,对冲的单子被某会提高保证金、限制开仓,保护性大大降低,即便你躲过了市场风险,依然还有监管风险,总有一种亏钱方式适合你,如果总是赚不到钱,那我们所谓的做投资做投资,意义何在?”。前辈怎么回答的,现在也忘了,只知道当时一起培训的小伙伴们,笑得很开心。其实直到现在,也依然“爱得不彻底”,不但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行当,但依然热爱这个行当,这,就是缘分吧。
于是,开了个文集,《宏观研究究竟如何指导投资实践》,作为自己的记录,也督促自己进步,争取每周更一篇比较有含金量的讨论,自娱自乐吧。
本篇正文
文集的标题有几个关键字:“宏观研究”、“指导”、“投资”、“实践”。拆解开来看的话,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宏观研究?”
先来几个快速Q&A:
Q1: 宏观研究关注哪些领域?
A1: 宏观研究按研究者关注的领域不同,关注的点也不同,例如政府和学校等公共部门关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货币政策、金融体系稳定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而大公司、证券研究机构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Q2:宏观研究研究的对象都一样么?
A2:广义上讲是一样的,其实差别较大。例如学术界关注经济增长,那增长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都偏长,且涉及到除了人力、资本之外的全要素生产率外,往往还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的因素在里面,他们的研究对象自然和研究所首席不一样,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不一样。
Q3:那什么是有用的宏观研究?
A3:有用即能赚钱,所以,那些能够回答未来3个月到12个月,哪类资产回报率更好,风险收益比更好的宏观研究,是有用的。
要达到这个境界,恐怕不是那么简单,需要经历过几个阶段:
一是作为初学者,能够建立起基本的宏观分析框架,能够追踪、调整、解读各类经济数据,并建立起数据对资产价格的直接反馈,已经很了不起了;
二是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发现根据直接反馈构建出的策略表现一般,且会出现重大失误(例如15年的A股牛市,经济环境却偏弱),这时候开始扩展自己的分析框架,用归纳法纳入过去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条件组合导致最后发生的结果,补充直接反馈框架下的可能性,并重新赋权,或者用演绎法,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试图重新建立新的反馈环,将其纳入到分析范式中;
三是集各家之大成,能够充分了解重要经济变量的可能演变途径,抓住主要矛盾,条分缕析出反馈路径,计算各路径赔率,寻找风险收益比最高的交易。这种人,如果能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弱点,并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那离“得道”也就不远了。
作为晚辈,但说句有点托大的话,国内大部分都卖方研究,都集中在第一阶段。这跟老师们的水平没有关系,是卖方研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跟踪、解读、直接预测是他们的绝大部分工作。第二阶段,个人觉得高博和小庆总均做到了,尤其是小庆总,长时间的从业年限和一流的分析功底经常能够给市场提出不一样的视角,分析范式的包容度很高,经常可以引用过去类似环境来驳斥直接反馈下的推论,令人耳目一新。买方里,熊猫交易员提出了交易flow的说法,本质上还是跟踪反馈环,只不过更强调跟踪flow,也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阶段的大神,基本上都在买方,基本看风格和收益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例如索罗斯,保罗都铎琼斯,国内的如葛老大等前辈,就不枉加评论了。
好了,那根据分级,练级打怪也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先建立分析框架,要完备,不留白,争取面面俱到;其次是锻造框架的容错能力,多读书,读好书,弥补从业年限短的缺陷;最后在框架的指导下,落实到策略上,让宏观分析真正能指导投资实践。
OK,那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