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你好,我是掌柜呆子。
盛唐时期,是众多大佬云集的时代,谁能在众多才子中脱颖而出,真是着实不易,而王勃在年纪轻轻时,就已扬名天下,笑傲江湖,故我们称之为千古奇才。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今天的山西河津的老王家。虽千年已过,但是王勃的传说依旧在江湖,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依旧是千千万万考子背诵的篇目。
说起他老王家,可是不得了啊,儒学世家、书香门第,他祖父王通是个大儒,写过《续诗》、《元经》、《礼经》、《乐论》等一系列著作;叔祖王绩是初唐田园诗第一人,一首名作《野望》红遍大江南北;父亲王福畴是唐朝重臣,官至太常博士。
老王家家族基因强大,而且家里学习氛围浓重,学习资料丰富。所以,王勃小时候就博览群书,早早地赢在起跑线上了。
自古天才出少年,王勃就是那个少年。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写文章,文笔流畅,在读完儒家经典的《论语》后,自己竟能消化吸收,然后还即兴来了一首五言绝句《春庄》作为的读后感,此人为“神童”也。
王勃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聪明,特别高兴,也多次夸奖王勃,当然了,在学习方面肯定是大力支持王勃。
九岁的王勃研读了颜师古《汉书注》后,他觉得老前辈写的有点问题,洋洋洒洒写了十卷《汉书注指瑕》,不管是勇气还是学问真是古今少有啊!
0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代儒学传人的追求,或者说是信仰。
王勃也不例外,在十四岁时便引经据典,气势磅礴地写下《上刘右相书》,上书当朝宰相刘祥道,就相当于自己的求职简历,表明自己积极入仕和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刘宰相不看则已,一看便被此文文采和见解所震撼,直呼“此乃神童矣!”
在十五岁的王勃再接再厉写下了《乾元殿颂》,呈给刚建完乾元殿的唐高宗,借献颂之名继续投递自己的求职简历。
唐高宗见此颂词,文辞精美,气势宏壮,歌大唐盛世,颂君主功德,实为颂词之罕见,不禁叫好。
唐高宗闻之这颂词竟然出自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之手,更是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自此名声大噪,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王勃出名已经趁早了,他直接向宰相和天子展示自己的才华,可谓艺高人胆大。
在十六岁时,王勃参加考试便是进士及第,被授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
02.
对于这个天才少年,沛王李贤对他比较欣赏,并让他来自己王府担任官职。两人相处得很好,但这一切却因为一场游戏而大变。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相当于拔河比赛啊,最重要的是气势不能输,需要人打气,王勃就担任了一把啦啦队长,随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本是一场游戏的娱乐之作,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天子读完大怒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这也不能怪唐太宗大怒,毕竟祖上有“玄武门之变”事件。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
王勃离开京城开始了他的巴蜀漂泊之旅,诗风也大有转变,多有悲感之情。
公元671年,王勃被补授为虢州参军,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涉及了曹达官奴犯罪是事情,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这里历史上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有的史料记载是:王勃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不过《旧唐书》记载:王勃藏匿曹达一事,其实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给王勃埋下的圈套,因才华外露,被同僚所忌,遭人陷害,才被判的死刑。
后来巧遇天下大赦,他才保全性命。只是,他的父亲也因这件“杀奴”事件受到牵连,被贬谪为交趾县令,远至南越荒凉之地。身为孝子的王勃,眼看老父晚年凄凉,他非常自责。
03.
公元675年的秋天,王勃决定远赴交趾去探望他父亲,路过南昌。正好赶上当时的南昌都督阎博宇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了很多的文人墨客。
王勃也打算去凑凑热闹,阎都督早有耳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不是有钱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假装即兴所作序写给大家看,属于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只是需要各位观众罢了。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
演戏嘛,不得认真点,推来推去,大家心照不宣无人书写,此时阎都督他女婿挺了挺腰板,按照剧本他马上快开始作序了。
“王兄弟,要不你来写一写。”纸张推到王勃面前,谁知青年晚辈王勃竟不推辞,接过纸笔说:“好,我来就我来。”,说完就开始书写。
这人临时改剧本啊,阎都督导演非常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然后又有些好奇,便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年轻人也不过如此吗。”后来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他沉吟不语,但仍保留意见。
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导演被王勃这个文艺青年的才华所折服。
04.
事实证明,才华皆一切!剧本改了就改了吧,说不定效果更好。
于是立刻从内室中走出,站在了大才子的身旁,凝神关注王勃当场顷刻而就,文不加点的《滕王阁序》,他和各位观众无不称道。
阎都督十分欣赏王勃的才华,也忘记自己女婿的事了,直接请王勃创作《滕王阁诗》。众人原以为这王勃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恐怕把肚子里的墨水都抖干净了吧。
王勃不愧千古天才之名,他再次挥毫泼墨,写了一首惊艳四座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这一抢镜头的事成了千古佳话,也为他短暂的一生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必背名篇。
公元676年秋,王勃探父归来,在江上乘船时不幸溺海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千年已过,我们依旧还是一个结论:天妒英才......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