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的四种工具:
1、问卷调查
靠谱的问卷调查,是个技术活。你需要学好四门课:概率课、心理课、沟通课和逻辑课。
2、用户访谈
大部分用户分不清楚事实和观点,所以用户访谈非常不容易。你要学会问三类问题:
1)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2)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
3)有什么方法能帮你做得更好。
3、可用性测试
就是通过观察有代表性的用户,完成产品的典型任务,界定出可用性问题并解决,让产品用起来更容易。
4、数据分析
很多时候,用户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表达的都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但用户行为所遗留下的数据却是很诚实的。
你可以通过分析搜索数据、行业数据、行为数据等来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
1、问卷调查: 用户不是骗你,他只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求”什么,只有在看到商品时,才知道自己买不买。所以如果你认为问卷调查只是问卷调查就是问大家,你是谁,你多大,你喜欢什么,你愿意花多少钱。那你一定会被“骗”。
问卷调查,是个技术活。
为什么?因为调查很容易不靠谱,用户很容易犯迷糊。
这种不靠谱和犯迷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不匹配
比如,在微信里问大家喜欢网上购物,还是线下购物,调查样本和目标群体,不一定“匹配”,微信使用者,已经是筛选过的用户。
2)量太小
比如,调查5人,3人选A,就说60%的人喜欢A,这是很不严谨的。要给出百分比答案,至少要有100份问卷,否则量太小。
3)瞎回答
有研究表明,人们喜欢在陈述性选项中,选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如果是数字,比如价格和分数人们喜欢中间位置。
不匹配、量太小、瞎回答。天啊,原来设计一份科学的问卷这么难。
那到底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从犯迷糊的用户那,调查出靠谱的需求呢?我们要学习4节课:
第一课:概率课
要关注“调查样本”,相对于“目标群体”的代表性。
在路边拦下路人做问卷,这个“调查样本”的统计价值通常很低。要仔细研究目标群体的构成,然后选择对应构成的调查样本。
比如,目标群体中男女比例是6:4,那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也要6:4。更仔细研究的话,收入构成、城市分布、有无贷款等等,都要在调查样本中按比率体现。
第二课:心理课
根据用户的回答习惯,来设计问题,避免瞎回答。
比如,不要问假设性问题。“如果有条件,您会去欧洲旅行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几乎所有人都会答:会的。不要问含糊的问题:您是否经常旅行?用户对“经常”的理解,非常不同。不要问有暗示性的问题:追求生活品质的您,更喜欢去哪里旅行?你说人家追求品质,人家就不好意思选便宜的地方了。
甚至,你需要设计重复的问题,分辨哪些是瞎回答的。前面问“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目的地”,后面问“哪类目的地,最吸引你”。记得把答案打乱。
第三课:沟通课
面对面调研时,沟通能力很重要。比如,不要在用户很忙的时候去调研,不要穿着邋遢去调研,用户会觉得你层次低、调研不重要,看在奖品的面子上瞎回答;不要让女生去调研性别歧视的问题;不要让服务者拿着表格问客户:您对我的服务满意吗?我能说不满意吗?
第四课:逻辑课
解读调查结果时,要学好逻辑课。
比如,有调查说:高自尊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于是,很多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后来发现,解读这份调查的人逻辑没学好,其实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有自尊。因果关系正好反过来。
2、用户访谈:千万别直接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
同样是“需求调研”的方法,问卷调查更加“定量”,用户访谈更加“定性”。
应该怎么设计“用户访谈”,才能挖掘出真正的需求呢?
千万别直接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
因为大部分用户分不清楚 “事实”和“观点”。
你问我平常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会说旅游。虽然“事实”是,作为加班狗,我一年也旅游不了几次,但这不妨碍最爱旅游是我的“观点”。
你要学会问三类问题:
第一, 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用户答:“我在修篱笆。”
这时,不要问:修篱笆遇到了什么“麻烦”?而要问“为什么”,去探究真正的需求。
“因为我想要一个花园。”
“为什么要搞个花园呢?”
“因为我想种自己吃的菜。”
“为什么要自己种菜呢?”
“因为我想在日常花费上省些钱。”
用5WHY法提问,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底层动机。
第二, 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
理解用户的底层动机后,就要探寻他在实现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麻烦”,这是需求的来源。但是千万不要直接问“您煮饭时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因为用户缺乏从日常生活中,提炼“麻烦”的能力。你要问:“您平常是怎么煮饭的?尽量具体。”
他说:“因为要上班,我都是早上把米浸在电饭煲里。煮饭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我一般晚上7:00到家,所以我会定时下午5:00开始煮饭。
了解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用户常常并不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居然需要用“预计到家时间”,减去“预计煮饭时长”,算出“设定何时煮饭”。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设定煮好饭的时间,而不是开始煮的时间,省去自己“计算”的麻烦。
第三, 有什么方法能帮你做得更好?
找到麻烦后,你要接着问用户: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这时候,用户提出的,其实是他自己设计的,用来解决这个麻烦的“产品”。
比如:您在网上买火车票时,还有什么环节可以做得更好。
他说:我赶火车来不及在车站吃东西,但上车后就很闲了,却又没东西吃。如果我能用“饿了么”点好外卖,上车就已经在座位上就好了。
客户很多时候自己设计的产品都天马行空,但你要认真记下来,说不定就能激发你的灵感。
A1:生活中也有很多“用户访谈”,比如“相亲”。你见过,或者听过什么有效的“相亲”方法吗?
3、可用性测试:用最便宜、最快的方式,纠正错误
可用性,不是说品质,而是说这东西好不好用,易不易用。所以有时候,我们又把“可用性”称作“易用性”。
可用性测试,就是通过观察有代表性的用户,完成产品的典型任务,而界定出可用性问题并解决,让产品用起来更容易。它是在正式发布产品,用户大规模使用前,最后一道验证需求的防线。
具体怎么做“可用性测试”呢?你要学会四个步骤:
第一, 找到有“代表性的用户”
你想对大幅改版的音乐播放APP做可用性测试。谁是你的“代表性用户”呢?用过你上一个版本APP超过3个月的,下载过歌曲的用户。
用户是18岁,还是30岁重要吗?年龄之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没那么重要,因为对可用性产生作用的,更多是“用户行为特征”。他们如何用你的APP,用了多久,做过哪些事情,更重要。
那选几个用户,才有代表性呢?需要100个吗?并不需要。5个用户已经可以发现明显的可用性问题了。5-8个一般就足够了。8个以上,新的信息量就很小了。
第二, 设计“典型任务”
“你听到一首被打动的歌,分享到朋友圈”,或者“你想听某首歌的高清版,需要注册为会员,请完成注册”,或者“请找到华晨宇的‘齐天大圣’”。
这些都是“典型任务”。设计典型任务时要记住:
任务不能太多,必须是重要的,新版本中容易出问题的;
任务必须是用户会遇到的场景,而不是你想象的步骤。
第三, 界定出“可用性问题”
用户开始做测试时,你就是一个记录员。
记住:不要试图教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也不要向用户推销你的产品,更不要说“请给我们的产品提提意见”,你要说:“请体验一下我们的产品”,然后就闭嘴。仔细观察和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有条件的话装两个摄像头,一个记录用户操作,另一个记录用户的表情。
对操作,观察用户看了哪里,点了哪里,接着又到了哪里,是不是你预期的路径。
对用户的表情,要尤其观察用户“思考,皱眉,犹豫,惊讶”等等表情。当用户不停皱眉、做出思考状,想点又犹豫不点,说明他对操作没信心。当用户瞪大眼睛,很惊讶时,说明他很意外。
不要着急,不要指导,忠实地记录。
第四, 解决这些问题
“可用性测试”的最后一步,就是趁着记忆犹新,赶快把测试结果整理出来。
用户不知道要往下划屏幕,可是“下一步”按钮藏在了下面,用户困在这里走不下去了。这是严重问题,必须立即修复;用户习惯在左边找按钮,没找到,然后到右边找到了。这是一般问题,需要尽快修复。用户下载了非常多音乐,存储满了,他找不到清除本地音乐的地方。这种情况很少见,是次要问题,可以延后修复。
3、数据分析:从原子世界,移民到数字世界
数据分析,是对用户行为的量化分析。很多时候,用户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表达的都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但用户行为所遗留下的数据却是很诚实的。
数据分析,就是从痕迹倒推出行为,然后把一切用户的秘密都告诉你。
具体怎么做,才能利用这个工具,挖掘出需求呢?我们来学习三个方法。
第一, 分析搜索数据
用户有需求,他们第一时间,会上哪找答案呢?他们会上搜索引擎。用户的需求,会通过“搜索关键字”,清晰无比地摊在你面前。
百度有个“百度指数”,专门对用户搜索的关键字,做数据统计。比如,你输入“蛋糕”,可以看到搜索“蛋糕”的用户,很多还同时搜索了“星座”,和“烤箱、做法”等等。
有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需求了。既然很多人喜欢星座蛋糕,那就专门做一些12星座主题的蛋糕;既然不少人喜欢自己做,那就做一些蛋糕胚子,让妈妈们享受给孩子亲自做蛋糕的乐趣。
第二, 分析统计数据
用户确实有需求,但到底多少用户有这个需求呢?这时,你就要分析统计数据了。
比如,几乎每个人对买房都有需求。但房地产商,该在哪些城市重金拿地,哪些城市逐渐退出呢?很多房地产商会看一个数据:城市的人口流入流出比。人口流入持续大于流出的,这个城市的购房需求在累积,应该投资;反之则在减少,应该谨慎。
从哪里可以得到这些统计数据呢?很多行业分析报告,比如易观国际,艾瑞传媒,都提供不同维度的行业数据。
第三, 分析行为数据
有限的研发经费,是投资买域名,开发PC网站,还是做基于H5页面的手机应用呢?这时,你就要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了。
很多人都知道,2017年天猫双11的交易额达到了1682亿,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在屏幕上这个惊人的数字右下角,有个小小的,同样惊人的数字,叫无线成交占比。这个数字在2014是45%,2015年68%,2016年82%,2017年达到了90%。
也就是说,90%用户的行为,已经移到了手机上。根据对这个行为数据的分析,你的决定应该很明显了吧。
A1:你的典型用户最重要的三个数据,是什么呢?
A3:最近拆书帮两位大神都分别开设了目标管理和理财的小密圈,可是在完成对自己原有粉丝的第一次转化之后,大神的小密圈并没有增加,究竟是产品设计给客户的体验感不强所以没有形成口碑效应还是营销不够?
请结合本周学习的内容,对两位大神的产品进行调整吧~
两位大神用过这四种工具吗?感觉目前的课程产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来的啊。个人认为知识类产品本来就需要一个沉淀和发酵的过程,现在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不过如何沉淀和发酵可以好好设计一下。
1、问卷调查
要关注“调查样本”,相对于“目标群体”的代表性--课程的目标群体到底是哪些?自己有清晰的定义吗?不要都说“只要是xxx的就都可以参加”这样的话,这就是没有针对性了,先做点高精专吧,很牛气的说“如果你xxx就可以参加,如果不是就拜拜”。这个时代更喜欢定制。
根据用户的回答习惯,来设计问题,避免瞎回答--如果从心理学上来看还没那么专业的话,就先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内部测试吧。
解读调查结果时,要学好逻辑课--逻辑不够好怎么办?多猜几种可能性,多试验吧。
2、用户访谈
问三类问题:
1)你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2)目前你如何解决该问题?
3)有什么方法能帮你做得更好。
这个比较好做啊,但是不能和调查问卷放在一起,没有人想一次性回答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可以对老用户做一对一的访谈。为了能让结果更有效就不要怕浪费时间精力。
3、可用性测试
就是通过观察有代表性的用户,完成产品的典型任务,界定出可用性问题并解决,让产品用起来更容易。
4、数据分析
很多时候,用户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表达的都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但用户行为所遗留下的数据却是很诚实的。
你可以通过分析搜索数据、行业数据、行为数据等来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
3和4适合两位大神吗?这四种工具也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一个产品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