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曾经在书店挑书,翻到某本书,书名很有意境。看了第一章,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结局出乎意料泪点满满。
当即掏钱买下了那本书,结果回家后翻阅其他章节时,内容东拼西凑平淡乏味,毫无可读性。顿时感觉被欺骗了,那本书后来再也没有翻开过。
其实写文章也一样,标题再撩人,开头再有吸引力,如果文章主体混乱无序、偏题离题、一盘散沙,读者会感觉上当,后悔点开这篇文章,作者也会被烙上“标题党”等名号。
那么,如何设计行文,才能使文章主体清晰有条理呢?刘杨在《学会写作》一书中讲述了三种原则,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1.中心原则法
学生曾经问我,写作文是先写题目再写内容,还是先写内容再定题目?
当然是先写题目!
因为没有题目的指引,学生容易想到哪写到哪,内容散乱,没有中心。
自媒体文章也一样,写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拟定一个题目,为文章定一下大致的框架。写完后,题目可以调整修改,使其更切合中心。
作者提出:写作一定要有中心,一个道理也好,一种意境也好,一个说明主题也好,一定要有个中心,如果你发现文字开始跟中心没关系了,那说明写偏了。
动笔之前,反复问自己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能防止自己写偏。
如果是观点类文章,写之前务必再次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如果是分享方法论与技巧,文章同样会有一个中心,譬如本文。哪怕是散文,也需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讲故事发表评论与感慨,请务必保证围绕文章中心展开。
写作前后,写作时,需要不断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想表达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我写下的文字跟中心有关系吗?
我有清晰准确地表达中心吗?
2.统一原则法
什么是统一原则呢?
作者在书中写道: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实现整体效果,需要有三个统一,分别是观点统一,主题统一,文风统一。
观点统一,毋庸置疑,你总不能前文写一个观点,后文又推翻自己的说法。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无论用了多少材料,最终都是要为主题服务的,是为了凸显主题。主题如果不统一,文章读起来会显得很混乱。
文风统一,不仅能使文章更有连贯性,而且有利于打造个人品牌。
提起李白,你会想到他的浪漫主义;说到杜甫,就想到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讲起鲁迅,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对现实尖锐深刻的批判。这三人并非没有其他风格的作品,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标签。
如果不是情节需要,前面疯疯癫癫,后面凄凄惨惨戚戚,风格迥异,读者会一头雾水,生出“这是一个人写的吗”的疑问。
虽然也有文风前后不一的佳作,比如马克·吐温的游记《登勃朗峰》。前半部分以散文笔法绘景,生动优美;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写人,幽默风趣。读起来毫无障碍,还很为他多变的写作手法叫绝。
但是,对于写作初学者,文字驾驭能力并不娴熟,文风还是统一为好。
3.配套原则法
搭框架立逻辑,听起来虽难,但也是有套路可以遵循,有技巧能够运用的。
比如说“例子+结论”,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套路。这个套路还可以延伸为“例子+例子+结论”、“例子(正)+例子(反)+结论”等模式。
举个例子,假如你文章的主旨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可以怎么样搭逻辑结构呢?
最简单的,讲一个因为选择改变命运的例子,得出结论。如果为了加强说服力,可以举两个例子。
比较高明的做法是,先举一个反面例子,再举一个正面例子,反之亦然。有对比反差,读者更容易被说服。
还有“故事+升华”的配套模式,学生时代写作文不就经常运用吗,讲一个母爱的故事,结尾歌颂一下母爱的伟大。
当然,无论是总结归纳还是升华主旨,都需要有真的思考。如果一篇1000字的文章,前面990个字都在说故事讲例子,最后一段匆匆扔出一个结论或者强行拔高升华,那就显得敷衍了。
想想看,那些优质的广告文案,前面的故事与后面的卖货环节无缝对接,丝毫没有生硬感和违和感,读者才愿意掏钱。
得出结论、升华主题不能太突然,需要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发生。
围绕中心展开,使用恰当的配套模式,做到观点、主题、文风统一,行文主题想不清晰明了都难。
文章的主体结构就像一个人的躯干,如果主题混乱中心游离或者是跑题万里,可以自行想象一个人长了七手八脚或者左手比右手长了10倍等诡异现象。
方法千千万,套路那么多。不去写不亲自试用,知道了也不过是多了解了一点信息而已。只有亲自运用了,这点信息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为提高写作能力助益。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