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是包括付出与接受两个方面的,这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
你给予我物质需要,我就还你以物质需要;你给予我精神需要,我就还你以精神需要。这种付出与接受的模式不断循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才得以继续发展。
一旦这种循环被打破,那么,亲密关系自然而然就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很多破裂的关系中,很多时候不是当事人不愿意付出,而是因为对方不愿意接受另一方的回馈和关注。
这种情况在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经常出现。
有些人为人父母,会选择倾尽所有,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关注孩子成长,把一切都放在孩子身上,不求任何回报。
从小到大,他们都会把孩子保护得很好,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但,他们却对自己的各种正常需要极度压抑和忽视,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每当孩子有想关心他们的念头时,他们都是拒绝的,认为自己就应该受这份苦,这份累,孩子们好比自己好更重要。
这类父母不正确对待自身的态度会让他们的孩子走进一个误区,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出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生活的压力,甚至是自己的出生剥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权利,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和自责。
而生活中最能体现这类人群对自己态子女度的一句话就是“别管我,你好我才好”。表面上看,这是父母在听到子女关心或担心自己时说出的宽慰子女的话,其实,他们还有言外之意。
第一,“我”的喜怒哀乐不重要。
他们为什么会说“别管我”?
这类父母自身的原生家庭就比较特殊,他们自己别无选择地进入一个只懂得付出,不接受回报的家庭。
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只有通过不停地付出换来可怜的一丁点儿肯定,更别提接受对方的回馈了了。因为对方从来就不曾在乎他们的感受,也无法在乎他们的感受。在那个特殊年代,物质的极度匮乏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极度缺失。
最终,他们也就失去了正常的人类该有的接受的能力,被迫地单向保留了付出的能力。
第二,你首先得“好”;其次,你不能“坏”。
为人父母,当然都希望儿女事事顺利,功成名就。然而,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如意,而我们总会伤心、难过或失望。而那些只懂得付出的父母他们容不得你“坏”,因为他们终其一生的目的就是让子女永远“好”。
还有一个很可悲和令人无奈的原因,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是容不得一点点“坏”的,容不得任何失误、错误、失败。也许,在他们年少时的经历中,就曾因为“坏”而被深深指责和粗暴对待过,而他们潜意识里想要得到的理解、关怀和支持都没有。
久而久之,为了逃避无端地指责和粗暴,他们每天都兢兢业业,恪守本分,保证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殊不知,他们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试错,只有不停尝试,不断试错,人,才能不断地成长。
第三,我的幸福是建立在你的幸福之上的,所以,你得为我的幸福负责。
这类父母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爱的缺失带来的痛苦,为了减少自己的痛,他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所有的爱跟子女绑在一块儿,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
这种捆绑和束缚时间太长,以至于把子女当成了他们自己。可是,他们没有把子女当成真正的孩子,而是,把子女投射成了成年后的自己,那个受尽委屈后异常坚硬的自己。
特别是在他们付出所有“正确”的东西之后,却不能接受子女任何正常的挫折、不顺和暂时的失败。因为,在他们眼里,子女不是处在发展中的孩子,而是那个“成熟稳重”的第二个自己。
他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继承了自己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因而粗暴对待子女的成长坎坷,一味指责子女,为什么让他们烦心?为什么让他们不幸福?
这一次,他们再次犯了他们父母的错——对子女没有耐心,不给子女提供精神支援,不把孩子当孩子。
他们以为一切在自己控制之下,子女的成长就会一帆风顺。可是,因为他们只能享受所谓的“好”,无法承受所谓的“坏”。这种害怕改变,害怕尝试,害怕挫折的态度会深深影响子女,只会让子女的成长变得越来越缓慢。
中国文化中,有“身”和“心”两部分,而重点是在“身”上,更缺少西方的“灵”。
当人们关注“身”大于“心”时,人们就容易只会付出,不懂接受,人们就容易说出“别管我,你好我才好”的违背人性的话,人们就容易陷入这样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