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丽僧寿介状称“临发日,国母令赍金塔祝寿”。
东坡见状,密奏云:“高丽苟简无礼,若朝廷受而不报,或报之轻,则夷虏得以为词;若受而厚报之,是以重礼答其无礼之馈也。臣已一面令管勾职员退还其状,云:‘朝廷清严,守臣不敢专擅奏闻。’臣料此僧势不肯已,必云本国遣来献寿,今兹不奏,归国得罪不轻。臣欲于此僧状后判云:‘州司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议投进,执状归国照会。’如此处分,只是臣一面指挥,非朝廷拒绝其献,颇似稳便。”
范仲淹知延州,移书谕元昊以利害,元昊复书悖慢。仲淹具奏其状,焚其书,不以上闻。夷简谓宋庠等曰:“人臣无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宋庠意夷简诚深罪范公[边批:无耻小人。]遂言“仲淹可斩”。仲淹奏曰:“臣始闻虏悔过,故以书诱谕之;会任福败,虏势益振,故复书悖慢。臣以为使朝廷见之而不能讨,则辱在朝廷;故对官属焚之,使若朝廷初不闻者,则辱专在臣矣。”杜衍时为枢密副使,争甚力,于是罢庠知扬州。[边批:羞杀。]而仲淹不问。
译文
高丽僧寿介呈递奏状说,“临出发的时候,我国国母命令我带着金塔前来祝寿。”
苏轼看了奏状,秘密禀奏道:“高丽实在是太无礼了,如果朝廷接受馈赠而不回报或回报太轻,高丽还可能有怨言;如果接受而回馈太丰富,则是用重礼酬答无礼的馈赠。微臣已一面命令主管的官员退还奏状说,‘朝廷清明严正,有关的官吏不敢擅自奏报。’微臣预料这个和尚一定不肯罢休,必然说,‘本国派来献寿礼,现在不为他奏报,回国后必定受到重罚。’微臣想在和尚的奏状后面批:‘州官没有接到朝廷的圣旨,贵国又没有正式公文送来,难以呈报。请你拿此状回国照会吧。’这只是微臣个人出面处理,不是朝廷拒绝他的献礼,似乎比较稳当。”
范仲淹任延州知州,写信给赵元昊,晓以利害。
赵元昊回信内容傲慢狂悖,范仲淹只以奏状禀报,而将李元昊的回信烧掉,不予呈报。
吕夷简对宋庠等人说:“人臣无外交,范仲淹怎敢如此?”
宋庠揣测吕夷简在责怪范仲淹,[无耻小人],便说:“范仲淹犯了死罪。”
范仲淹奏道:“微臣起初听说元昊悔过,所以写信劝诱他。后来任福战败,元昊势力大振,所以回信傲慢狂悖。微臣认为假使朝廷看到这封信而不能去讨伐,则羞辱在朝廷;所以当著同仁的面烧掉,假使朝廷不知道这件事,则羞辱只在微臣个人。”
杜衍当时任枢密副使,也极力为范仲淹辩护。
于是宋庠调为扬州知州[丢脸到家],而不再追究范仲淹。
补
赍(ji,一声,机),原指拿东西给别人,也指凭借,借助。
东坡,即苏轼,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艺术全才。他留给后世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著名的“东坡肉”和“苏堤”。
元昊,即李元昊,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他的祖上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因而被赐姓为李。他建国称帝后经过四次战役,歼灭北宋西北精锐,又击败了大辽,奠定了北宋,辽和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夷简,即吕夷简,北宋名相,封许国公。以前《清平乐》里一二事讲过的,这里不多赘述了。
宋庠,北宋大臣,文学家,仁宗朝的状元,“连中三元”的荣誉获得者,封郑国公。
任福,北宋将领,死于北宋对抗西夏的战争中。
杜衍,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封祁国公。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被罢官贬谪。
感
唉,这面子都是自己挣的啊。
仁宗朝,西北军一败再败,无力压制李元昊,致使李元昊称帝建国。
朝廷的这种体面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