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星驰!”
——掌声、欢呼声如海浪般涌起!
开个玩笑,事实是:“大家好!我是黄亮凯!”
——一片茫然,黄亮凯是谁?很显然,无名小卒不适合用这样的句法。
我自西部山区放牛娃到帝都高校教师,求学经历很漫长——中专、大专、专升本、硕士、博士;工作履历很多样——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中专教师、三所大学任教、博士后以及私人办学;生活工作地域差异很大——西部出生、读书、工作,中原工作,东南沿海读书、工作,帝都工作。
目前,黄亮凯是一枚高校中年男教师,黄亮凯是一个四岁儿子的爸爸,黄亮凯是一名缓慢聚焦自己成长的长途爬坡人。
一、一枚高校中年男教师
粘一段我以高校教师身份讲座时,常用的“介绍”:
文学博士,某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批评学会会员。出版《悲情嘛簧 灯影人生:以敬家班为个案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中国音乐地理:晋陕黄土高原区》、《中国历代乐论选》(合作)等著作,发表论文、译文三十余篇。出版《一方水土一方乐:中国地域音乐文化》、《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保护与应用》、《汉水流域传统音乐》、《四方水土四方乐:汉族传统音乐》等音像产品,主持、参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出版基金《陕北民歌现状调查》、《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晋陕黄土高原音乐地理研究》、《民间音乐地图集》、《智化寺京音乐重访》等。
再粘一段我今年的部分述职报告(2016):
在专业方面,开设《中国音乐地理文献导读与写作》硕博士选修课,发表论文《国内外音乐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一篇,以执行主编身份出版《汉水流域传音乐》、《四方水土四方乐》(CD与DVD),以主讲之一与主编助理身份参与出版《一方水土一方乐: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带研究生到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印尼梭罗艺术学院交流演出,带博士生到汉水流域田野考察等。
在行政方面,在院领导的率领下,与同事共同完成了学院“十三五规划”的“学科建设规划”、第四轮学科评估与专业学位水平评估、“2016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等重大任务和硕博士答辩、开题、招生、学术讲座、兄弟院校学术交流与演出等日常工作。
有几个问题,需要注释:
注1:2011年之前,我国的学科划分中,音乐属于“文学”门类之下“艺术学”一级学科中的“音乐”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按照“门类”授予,所以我虽然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毕业(2010年),但学位证要授“文学博士”。2011年之后,艺术学自“一级学科”升为“门类”,音乐学专业博士即授予“艺术学博士”。
注2:我博士毕业之后,集于中“音乐地理研究”这个新兴的学术领域,从“音像篇”、“研究篇”、“地图篇”、“文献篇”、“课程篇”和“展演篇”六个方面,试图撬动这个领域的点滴前进。音乐地理以音乐与空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即着重探索“音-人-地”三者之间关系。
注3:我的博士后证书上写的是“中国史”方向,这与我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有什么关系呢?第一,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典有册”,“上下五千年”是有记录、有文献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音乐属于中国文化,所以要研究中国音乐,必须熟悉中国历史。换言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一定要让历史远远地站在你后面,否则你没有“背靠”,你的研究就容易成为断线的风筝。第二,将“地域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的学科,称为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域性”,研究传统音乐必须借鉴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学界享有盛誉。所以我选择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去合作博士后研究。
此外,强调“中年”,是指“上有老下有小”,是最辛苦的年龄,所以经常自喻为骡子——跑得和马一样欢,和驴一样累。不过,好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二、一个四岁儿子的爸爸
我时常感慨,中国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像我这样的放牛娃,通过认真学习,竟然真的可以在帝都一个响亮的大学工作,引得我那小山村的乡亲们直感叹“社会好啊!真赶上了好社会!”
如此多年,“读书”已经内化成了我的基因,对儿子“读书”的培养,就成了一种下意识。
胎教时放各种音乐(虽然莫扎特胎教音乐大行其道,我恰好认为母亲听到各类好听的音乐才是王道——试想,西餐好吃,好孕妇吃十个月西餐,她不吐吗?),读有韵律的各种文字;买来新书架,儿子忙前忙后、爬上爬下“帮我”装手架;爬上书架,把自己当成一本“书”;搬家时,抱无数次的书;玩布书、火车书、洞洞书、立体书、翻翻书、涂涂书、贴贴书、袖珍书、响铃书等等等等;吃书、撕书、听书、看书、借书、买书,在家里看,在书店看,在图书馆看,在悠贝图书看,在银行玩宣传页,在家里把我的十余本8开硬封套图册当积木玩......。至今天为止,先后购买、借阅大概有一千多本绘本(有关绘本,我刚在简书开了一个专栏“绘本时光”,准备陆续介绍这几年读过的优秀绘本,欢迎交流)。
“再讲一遍”;“再讲一遍”;“再讲一遍”——小孩子听书,就是这样,他经常会让你把一本书连续讲若干遍,或者过一段时间,他就会把以前讲过的翻出来,让你再讲。经常是我自己或她妈妈,都读得睡着了,他还要摇醒你——“讲书!讲书!”
累,真是累!这是“爸爸”必须承受的生命之重!
乐,真是乐!这是上帝赐给“爸爸”的无限乐趣!
三、一名缓慢聚焦自己成长的长途爬坡人
去年伊始,各类以成长为名的微信群风生水起。虽然在成长的路上,我早已“超龄”,但多年来已经内化为基因的“成长不止”,还是让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生大学”,订阅得到李笑来、万维纲、古典老师、刘润、宁向东等专栏,买若干微信课程等。回望2016,在各种课程的指导下,在学习区有所行动,从而获得的主要成长有:
早起310天(4:40-5:00间)。
静坐310次。
晨间写作完成58万字(基本都是思维日记),其中简书分享文章101篇11万字。
组建三个李笑来得到专栏阅读群,但目前回应效果一般。
去年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自己克服了此前无法在公众号或简书公开写作的心理障碍,但所写内容主题散乱。2017年,除过坚持早起、静坐之外,主要完成三件事:
在简书与公众号上连载十余万字《乔建中师访谈录》。乔建中是我的博士导师,一位上承民国学统、下启二十世纪音乐学术新风的仁师,欢迎各位界时围观、批评、交流。
去年虽然早起,但缺乏健身内容。今年将在早起的同时,按照中年人的体质特点,增加体能训练。目前已经坚持两周:腿部肌肉、胸肌、腹肌、背阔肌训练,每日四十分钟,目标是半年后俯卧撑和仰卧起座达到100个以上。
与几位年轻人一起,完成自己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Beyond feeling)阅读计划。
我在简书上自我介绍:
一枚高校中年男,关注自我耕耘、自我升级,聚焦自己与小伙伴成长!
早年如苍蝇乱撞,虽说不断努力,但效率很低。订阅李笑来、古典老师的专栏以来,发现我此前的成长如蜗牛速度,时间浪费惊人。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知行合一,不断升级,用科学、合理的时间消费填充2017,像蜜蜂一样眼盯前方,专注于单位、家庭和自己的成长。
当然,不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