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上课体验

今天早上冒冒失失的到班后,开始组织学生早读。学生读的越来越好,状态很不错!心情也是越来越好,后面另一个老师进来才知道今天不是我的早自习,尴尬的出了教室。

不过第一节是我的,今天的上课内容我很喜欢。关于《醉翁亭记》中“醉翁”“太守”“欧阳修”在文章不同位置不同称谓的解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我想这学生也许会惊讶。开始慢慢的引导~

首先是“醉翁”。醉翁原文出示“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因为他是个好酒的老头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告诉我们,他的醉是对自然美景的乐趣的沉醉。醉心山水,此时学生指出或许还有被贬之后的郁闷想醉解千愁。由此探讨是否真的是借酒浇愁!在这篇文章中,以及结合写给好友的信中,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所以“醉翁”醉的是山水,是欧阳修随遇而安,寄情山水的志趣。

且作者此刻的酒是和出游的百姓一起在宴会上喝的,在众人眼中,他是太守,在阶级分明的古代。这对于百姓而言是,莫大的荣耀,但欧阳修却与百姓同场出游宴饮且“颓然乎其间者”,百姓见怪不怪,说明并不是第一次。种种说明百姓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中,人人安居乐业。从而推出欧阳修作为一方的父母官,是尽忠职守,勤政爱民的好官。心中仍然装着百姓,渴望一个大同社会。所以在此部分写到”太守“称谓,来表达他的政治抱负。

在最后,不管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醉翁“,还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都是欧阳修!只不过是志趣和为政方面的不同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呈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欧阳修。所以才说欧阳修此种用意体现了不同的”我”——一个既豁达的寄情山水,又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立体丰满的“我”!

讲到这里,我觉得文章甚是巧妙。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一转头,看到的却是无法与之共鸣的一脸茫然无知的学生。一盆冷水淋湿了我,只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眼里放着光。至此也快要下课了,我心情极度郁闷,只好悻悻然结束课堂。而云里雾里的学生因为无法理解自然昏昏欲睡一大片。心情更加郁闷!

语言文字学科如果不能与文字共鸣,那么将毫无意思。这些孩子适应了“拿来”主义,不知道去斟酌字句,不愿思考,真的是悲哀。作为一个“后妈”我也很悲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