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的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议题:音乐何须懂?音乐如何懂?
对于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如何解读音乐,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解读过度却是不太好的。
收到一份教案,内容是欣赏两首作品。这两首作品是我在幼儿教材中列入进行对比的,一首是《单簧管波尔卡》,一首是《乌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前曲想象成猫,因为单簧管的音色和猫有点像,另一首则本来就是标题音乐。
由于教材配图,所以她们在做教学方案的时候就直接把这两段音乐对应到这两种动物和形象,其中有这样的一些描述:这是什么动物呢?它优雅地走过来,戴着一个面具,手里拿着一个小镜子;它慢慢爬过来,双手各拿着两把小扇子。
这段话引发了我的反思。因此,我发了以下的这些文字:
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想的就是孩子能听出这是什么动物就行了,不用那么具体。
其实即便孩子没有听出来那是小猫,如果音乐形象没有太大的偏差,我也觉得其实问题不大。
图片其实只是一种引导和可能,不是说一定要一一对应。目前的描述太具体了,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极容易给孩子和老师形成一种误导,那就是如果没有解读就完全听不懂音乐。但是,其实本来这段音乐就没有这么具体的指向。对于非标题音乐更是如此!
因此,我修改了如下教学设计: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听一段音乐,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轻轻的晃动身体来感受这段音乐,你们想象一下,这段音乐可以用来表现什么小动物呢?
听完以后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想象,然后小朋友们就天马行空来想了起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音乐不具备造型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音乐没有语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需要让老师和孩子明白的是对音乐的理解不是唯一的答案,而只是其中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