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婆夷走进祇树林,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后问到:“世尊,我常听您说世间、出世间,但未真正明了其义,请世尊为我说。”
佛陀平静安详地看着她,问她:“你最近有什么苦恼吗?”(咨询师常常还会说:关于你说的烦恼,能多说些吗?)
优婆夷想了想答到:“有的,世尊。”
佛陀又问:“是什么事情让你苦恼呢?”
她又答到:“我的小孩不听我的话。”(事件A)
“嗯,你是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吗?”(信念B1)世尊问道。(咨询中的澄清技术)。
她回答说:“是的,世尊。”
世尊继续问:“当你相信'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发生了什么?你的生活怎样?”(开放式提问)
她回答说:“当我相信小孩应该听我的话,而他实际不听时,我气极了,我指责他,我说教他,我冷淡他,有时一连几天故意不答理他。我还有很多别的制裁他的方式。有时我后悔我不该生小孩,甚至不该结婚。当我十分生小孩的气时,我常常想到出家,归于山林,寂静清修……”
当她说起这些,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冰冷、漠然、忧郁,像无人的冬天;接着又感到她内心的暴烈、烦躁、不安,像暴风雨中的海浪拍击海岸。
(文字描述用了贴切的共情技术,咨询师通常会说出来她体验过的甚至包括没法表达出来的深层情绪感受,当她知道有人懂她时,心理上会特别舒坦安心)
她说:“有时气到极点,我很想暴力,虽然多数没有真实发生,但都百分之百地在我心中演绎或发生了。当我因他生起气来,即使他是我的小孩,我对他也和对待我的敌人没两样。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紧,胸闷,不舒服。这样的时刻,我很不愿意听到其他人讲话,我不耐烦,容易惹急,我很不喜欢这个时候的我……”(结果C1)
她说了很久,世尊平静耐心地听她说完。然后,世尊说到:“嗯,这就是世间。”(倾听总结技术)
世尊接着又问:“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个念头,或即使这个念头出现,你没把它当回事,没对它起反应,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信念B2)
她想了想说:“没有那个念头,我立刻感觉轻松了不少,再也不必像拉一头犟牛,既费力还生气,我不必再控制他。没有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个念头,我可以像一位牧羊人跟着一只可爱的小羊走在山冈,羊儿吃它自己的草,我则欣赏美丽的山坡还有我的羊,那感觉很好。或,即使那个念头出现,我没有跟着卷进去,我保持着一个清晰的观察者的心态,我能感觉到那个念头很可爱、很逗——‘我的小孩应该听我的’?……这是真的吗?这是哪个星球上的道理呀……呵呵。”她一边描述着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时的状态,一边自己笑了起来。(结果C2)
她双目轻垂,像是进入了很深的清净状态,缓缓地说到:“没有那个念头或不相信那个念头,注视着我的小孩,我感到内心充满祥和,我被这份宁静与温暖深深打动,感到一股内在生起的绵绵之爱温柔地滋润、滋养着我。我安静地站在家里的地板上,桌与椅寂静地待在那儿,茶杯等待我端起,果盘里的水果鲜艳美丽,窗户、窗帘、墙壁上的画,外面的树、大地、阳光……噢,一切万物都在为我的幸福服务。”当她讲到这里,你能感知到她内在的轻松、恬静,一位端庄优美的优婆夷,出现在佛陀的面前。(结果C2)
佛陀听她说完不相信那个念头时当下的体会,微笑着对她说:“优婆夷,这就是出世间。”
优婆夷听佛陀这样说,既惊讶又兴奋。没想到世尊对她开示的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那样地简单朴实又贴近生活。她深深领悟、受益了。
世尊看出她的欢喜,随后又说:“优婆夷,【所谓世间就是因果,相信你的念头是因,所产生的情绪与反应是果,身心烦恼即是世间。优婆夷,不相信你的念头就是出世间,不被自己的念头所编织故事套住,你即是出世间的人。】”(精彩的总结)
“嗯,世尊,我懂了。故事就是世间,活在故事之外就是出世间。”这位美丽的优婆夷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完整的一次咨询结束,下次可以尝试解读优婆姨为什么会第一反应是B1,可以从原生家庭、过往经历谈起,帮助她做深层的自我觉察,慢慢形成新的思维习惯,情绪会更稳定平和,生活更幸福愉悦)
微风穿过祇树林,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像欢送她似的。
心理学上的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也是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
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这则小故事中,佛陀成功的运用ABC理论帮助来访者优婆夷改变认知解除了她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