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在叙写新事中张扬个性
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我们如能及时把它写出来,就可以有效地锻炼观察、思考和书面表达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谚语强调了材料对作文的重要性。找好材料,选好材料和用好材料是作者写好记叙文的前提条件。从多年的作文教学来看,笔者认为作者要处理好材料写好记叙文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选择新鲜材料
要写出感人记叙文,首先要善于找到有新鲜意义的材料。无论生活在哪里,身边都会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事,只有选择一些新颖、生动、真实、典型的材料,文章的内容才新鲜而有魅力。反之,如果我们所写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再切不准时代的脉搏,这样的文章则很难打动人。在进行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不善于运用新材料来写人记事。他们写在作文里的人物事件往往停留在记忆中,而不是运用当下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二、挖掘材料蕴涵的精神
从所周知,写记叙文除了把一件事记好,把一个人物刻画好以外,作者还要间接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事实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在流淌在材料中间,贯穿全文的思想灵魂。在文章中,一件新事必须能反映一个新的思想或风尚,具体的材料必须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材料选择好了之后,要确定一个积极的中心思想,否则,文章就没有灵魂。即使材料再好,也会堆砌无用。也就是说作者要善于从新材料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挖掘出感人的思想品质。而这一点,对于当下中小学生而言最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观察生活外,中小学生还要思考生活,提炼自己的思想,提高思想境界。
三、运用材料使之有序,有详略
选择新鲜材料后,接下来作者就要谨慎地组织材料,在“言之有物”“言要出新”的同时,还要“言之有序”“详略得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说有以下几种组织材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具体而言,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叙述方式,称为顺叙。如果先写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再按时间顺序记叙事件,这种叙述事件的方式叫倒叙。有时
为了突出中心,补充、衬托主要情节,也可安排插叙。为了使所选用的材料反映主题并突出主题,还要注意详略的安排:重点部分应展开具体描述,浓墨重彩;一般的部分可概括叙写,轻笔带过。
雨中小站
盛夏,“吱吱嘎嘎”的牛车,载着好奇的我,载着好奇心难以满足的愉快,来到了东北云山脚下的一个村落。
清晨,观旭日初升;午后,望白云缥缈;入夜,赏皓月高悬。抛开城市里车辆的喧嚣,人声鼎沸,眼前只有明丽、恬适,心中升起的是一片欢愉和憧憬。我深信,没有一个艺术家能绘出如此和谐的画图,没有一个诗人能写出如此醉人的诗篇。
但也许只有平静的交汇才能构成生活吧?
看,真是天不遂人愿。我们这些城市人刚刚领略了山光水色,就又要倾听这风歌雨诉了。一堆堆厚实的乌云遮盖住了天空的真面,闪电的箭光划破了青布似的乌云,雨点在雷声的助威下,“噼噼啪啪”地溅落在地上、石头上、树上……一些自以为料事如神的人们撑开了一顶顶红的、黑的、花的伞;而那些望雨兴叹的人们只好默默忍受雨水的洗礼。露天长途汽车站上,似乎出现了一条无形的难以逾越的屏障:一边,伞下一张张煞有介事的欣赏雨景的脸,若无其事地高谈着;一边,雨中一个被新潮的连衣裙、考究的中山装紧紧包裹的躯体,在微微地颤栗着……渐渐地,雨幕布中飘来了一顶蓝色的小伞,伞下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稚气的小姑娘,红花小褂、蓝裤子、黑布鞋——典型的乡下姑娘打扮。
她渐渐地走近了,带着充满疑虑的目光望着人群,显示一种出自内心的困惑。终于,她走近了一位站在雨中的老人,把伞向老人移了移。老人面对这自然而无声的举动,眼中充满了爱抚和感激。
刚才在欣赏雨景的目光收了回来,满含着歉疚与惭愧。一顶顶红的、黑的、花的伞缓缓地穿过了“屏障”,与另一边被淋得落汤鸡般的身躯融合着,融合着,最终融为一片。
雨仍然下着,但又似乎不像刚才那样猛烈肆虐。悦耳的“哗哗”声,像是正为这不寻常的融合在唱赞美诗,又像是想把这个世界上残存的一切一切和自私、狭隘都冲刷干净。
大自然之母能用她灵巧而辛勤的双手塑造出这青山秀水,使山村洋溢着勃勃生机,这一切固然美,固然秀,固然迷人,而这烟雨中的小站,这心灵间的融合,这缕缕雨丝间浸透着一丝丝爱意,却更叫人觉得美,觉得秀,觉得迷人。
雨中可写的事很多,值得赞美的人也不少。而作者没有选择其他的人或事去写,而是选择了在雨中有伞的人向无伞的人伸出了自己的伞这一细小的动作。对这一细小动作的捕捉使雨中事雨中景雨中情有了新意。体现了记叙文“叙写新事,发人未发”的选材原则。当然,作者不写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充分挖掘了这个细微动作所蕴含的人间真情。正如歌曲《爱的奉献》所说:“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总之,要写好记叙文必须在找好材料,选好材料和用好材料方面下苦功夫。唯有如此,作者才能在叙写新事中张扬自己的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