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减负,激发社区活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广大基层工作者的心田,为社区工作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这一规定的出台,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对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具有深远意义。
社区工作者身处服务居民的最前沿,肩负着上传下达、协调各方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却如影随形,严重束缚了基层的手脚。繁多的文件、过度的留痕、频繁的督查检查,使得基层常常陷入各种形式主义的事务中,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居民服务的本职工作上。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实施,从多个方面为基层减轻负担,让基层能够轻装上阵。在精简文件方面,明确要求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这意味着基层能够有更多时间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困难需求。严格精简会议的规定,也将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避免基层人员陷入“会海”,让基层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这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不再以形式主义的标准来评判工作,而是更加注重工作的实际成果和群众的满意度,让基层能够摆脱过度考核的压力,专注于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对社区工作者来说,基层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而是为了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担当作为,减负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量变”,更是能力的“质变”。当不再被“今天表格交了吗”“明天要迎什么检”牵着走,我们就能有更多精力走访入户:了解独居老人状况,和居民聊聊天,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在家长里短中摸清群众需求,在嘘寒问暖中化解矛盾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基层治理的“大事”——因为真正的政绩,不在报表的数字里,而在居民的笑容里;不在材料的厚度里,而在群众满意度里。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这一规定的指引下,社区将能够轻装上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家园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