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今天上午听了浙江大学的哲学系何善蒙教授给我们讲的王阳明心学,中午吃完饭便走在浙大华家池园区里,感受着初冬暖阳里垂柳依依、波光粼粼的湖面、红于二月花的枫叶、飘荡于湖面上的小船,这一切让我回味着阳明先生讲的上面这句话。如果我依然回宾馆休息,便无法见到这么美的景色,那垂下的万条柳丝、那水面上浮着的青青的大薸,都不会在我心里,果真是心外无物啊!物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的内心所赋予的意义。因此,王阳明写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看过度阴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了解一些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基本思想。今天再听老师讲一遍,让我对这位圣人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有人说我们泱泱古国上下五千年只出了两个半圣人,他们是谁呢?在文化上开天辟地的孔子算一个,封建秩序终结时代的曾国藩算半个,他们都生于乱世。然而,在不可能产生圣人的秩序井然的大明朝居然产生了一个圣人——王阳明。在他的故居有一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真是古今第一圣人。
王阳明12岁上学,立志做圣人,历经四十多年的磨难,在他五十七岁临终前才能留下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终其一生留下了心学,成了圣人,没有遗憾地走了。在他16岁的时候,因为明代著名的朱子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对读书人的影响相当大,他对这个理论进行验证实验。他花了七天七夜的时间去“格竹子”,最后吐血了,眼前出现了幻觉才罢休,然而还是没有把竹子“格”出来。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对朋友说“圣人怕是做不成了!”
此后他陷入对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在其中探索真知。真正让他能够修习心学、悟得知行合一的道理的是他被流放到贵州龙场的这段时期。在这个野兽出没、环境极其恶劣的龙潭虎穴,许许多多人是有去无回,连他带的三个仆人都病了,而他却带领大伙儿建房织布、开荒种地,让生活能够自给自足,还给语言不通的彪悍的少数民族乡民们讲学。
自龙场悟道后出来做官,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一路势如破竹、一帆风顺,成就了他在世人眼里最经典的形象——大明朝的剿匪总司令。他打仗很有意思,他做着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讲学,同时,土匪们也被消灭得飞灰湮灭,果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文章居然也有杀敌于无形之中的的作用,一封信让一个大土匪投降,另一封信让另外一个山大王内部争论不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知道,他的文章有三篇被选入《古文观止》,在文学上也是有一定成就的。
传说王阳明的弟子捉到一个贼,王阳明对贼讲了一番关于良知的道理,贼却大笑问:“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王阳明让贼脱了上身衣服,然后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了?”贼犹豫地说:“这,好象不太好吧!”王阳明便向贼大声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可见他对于盗贼都进行感化、教化,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良知的伟大之处。
王阳明的一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树立了万世之典范,成为许许多多读书人的精神领袖,用“心学”指引着人们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