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群里,我几乎是最沉默的,对各种言论一笑而过,但今天却加入了一场“吵架”,源于一篇类似《寒门再难出贵子》、《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县城再无清华北大》、《一个精英的养成,家庭因素究竟有多大》热文的讨论,有一人满腹怨气,讨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说北京的孩子500分就能上北大清华,,并举例说宁波小升初的作文居然是北京的高考作文,言外之意,说北京考题难度小,浙江小学生秒杀北京高中生之类,最后偏激抨击鄙视北京人,搞起语言攻击。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感谢高考这个公平的舞台,让我从中国最底层的农村,懵懵懂懂走到一线城市,上述文中的一些观点和体会,感同身受。阶层的差距让我一次次意识到自己认知、理念、眼界的狭隘(以后深挖掘),面对不确定内心也常常有深深的恐惧、不安,因此也一次次督促自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修炼、蜕变。
坐标北京,先生的朋友在中科院系统,夫妻双方高学历、高智商,孩子从四岁上学而思,在海淀区拼奥数,日常对话为英语,一书架的各种绘本,连逗孩子哈哈大笑的游戏也是煞费苦心、精心准备;部门领导家的孩子,4岁开始上lily英语,目前小升初,读过数本英文原著,数次参加国际夏令营、交流班,口语超级棒,父母正常工作外的时间全部陪着孩子游走在各种培训班;隔壁同事的孩子去年高考成绩北京四中第一名,据说上过53个培训班,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大学的数学、经济管理课程全部自学完,孩子思维敏捷、低调谦和、多才多艺,对未来规划明确、清晰,想去施一公所在的生物学院,其中某一方向研究世界领先,将来想冲击诺贝尔奖,性格、谈吐是一个典型的未来精英该有的模样,让成年人敬畏又佩服。
坐标山东农村老家:表弟夫妻双方初中毕业外地打工,两人勤勤恳恳,省吃俭用,21岁当他们心智还是孩子的时候,已经为人父母,孩子出生就仍给老人,目前两个小姑娘4岁、6岁,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是吃饭养大即可,幼儿园开心玩回来,回家继续各种玩、看电视、打游戏,一做作业就睡觉。父母职责缺位,虽知道必须上学,也上学能改变命运,但没有刻意的教育规划,没有强的心力去投入,在我看来孩子的教育状态处于无意识的半放弃状态,常为此感到悲哀,为自己的有心无力,为他们的前途--无非是高中毕业出来打工,然后重复他们父母的路;对门邻居,当年父母可谓是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姐弟读书时,她家两个孩子已经小学毕业打工挣钱,一个劲地唠叨母亲,真是死心眼,让他们读书有什么用,识个字不就行了,害你们辛苦着种20多亩地?现在我们姐弟帮父母装修好房子、补交了基本养老保险,定期汇款,经常淘宝邮寄各种水果、日用品等,父母的晚年生活无忧且体面,他家的孩子继续他们的路,每家生了2-3个孩子,教育几乎完全放弃状态,家里依旧破破烂烂,生活依旧贫穷拮据。整个1000多人的村子,近两年竟然没有考上大学的,内心总会悲凉…思想会传递与辐射,家庭是起点,是人生征途的前半程,若不是上一辈我姑姑鲤鱼跳龙门到城里工作,深深影响教育着我们这一代,爷爷的孙辈岂能均研究生毕业且在北京站住脚?
无数人抱怨教育的不公平,其实社会各种资源,哪种公平?抱怨指责没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是根本,有什么方法比高考更公平?若全国统一卷,青海、西藏、偏远农村,甚至四、五线城市之类的岂不更失衡?
看到群里转发的各种高考不公平小文,我常想,你可知道为了京沪的户口的外地人,他们的父母背后付出了什么?当年为了在北京找到合适的工作,能落户北京,背后的心酸和努力只有体验了,才更懂得。看到北大和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为买不上学区房而引发热议,我常想,你可知道,背后的学区房是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人的赛跑怎比得上几代人的马拉松?
后附群中好友的一段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