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些网友关于《八月未央》的电影的评论,说什么郭敬明都不拍这类的电影了,安妮宝贝已经老了,改名为庆山了……
我没有看这个电影,但看了评论,大概了解了电影内容。安妮宝贝的疼痛文学小说在我中学的时候非常盛行,爱看杂志和小说的我也看过了许多,其中也包括《八月未央》。
据网友,这个电影是非常损坏三观的,一个和阳光可爱的女孩子谈了十年的男人,一见钟情爱上女朋友的闺蜜,这个闺蜜还是电影的主角?非常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丧和抑郁已经成为现今最厌恶的词眼。当下人们过得非常幸福,哪怕不幸福,也不希望它影响到别人,或是影响到自己。人们积极向上,树立符合这个世界的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对于电影的这种呈现,极其抵制。
对我而言,我不推崇这种题材大众传播,但我也不希望看到因为电影批判过去的文学的现象。我曾经非常喜欢疼痛文学,它给人的想象不是消极,而是众人皆浊我独清。希望有人懂,也不希望大家都懂的心理活动。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第一轮没有考上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自己的疼痛文学世界当中。那时候没有能够说心里话的朋友,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我常常在农村的家里,躺在床上听着田野里的蛐蛐声和蛙叫声中失眠,打开窗户看星星月亮,放进来很多蚊子,它们咬我,阻止我悲春伤秋。
那时候我有很多梦想,我想要走出大山,成为一个电视剧里面的体面人物。我反反复复地想,彻夜不眠地想,终于决定去复读。复读的那段时间,我从此停止了发育。没有人管我吃不吃饭,我每天学习,钱花出去了,也温饱了体暖了,但我总觉得还不够,因为营养不良,现今依旧瘦,自己看上去不健康。
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假装快乐的时间,我都是自己学习,然后突然就不知道为啥伤感了,偷偷地趴在桌子上痛哭。
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是在冥想我的未来,在伤感我的遭遇。碰到一两个懂我关心我安慰我的同学,便开始和他们吐露心声了。导致后来毕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总觉得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他们早已不把我放在心里了,只是当做普通的同学罢了。
如今,我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还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想象。我以为是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很显然不是,是时代的发展造就了我。
我应该感谢社会,对现在的发展感到满足。而不是时不时地迷茫,烦躁郁闷。整天挣扎于网络世界,挣扎于职场斗争。除去这部分的时间,我一天16个小时都是应该感到幸福和快乐的,虽然比起我儿时啥都没有的生活,它更复杂一些。
但,它生存于这个时代,也该适应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