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读完一本书,感觉热血澎湃,仿佛懂了很多;但当你想按照书中的内容来做点什么,却发现似乎没什么可做的,仅仅是在聊天的时候,多了一些谈资。
过一段时间,读一本新书,你立刻就脱口而出:啊,这不就是XX理论吗?我听过的,讲的是......
但你发现没有?自己仍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多记住了一些信息和观点而已。
这大概就是读太多“理论型”的读物了。
就像我们读完《巨婴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到街上见到谁都像“巨婴”;聊天的时候,听到别人说“某某人太不讲理了”,我们也会脱口而出:那就是“巨婴”的表现!
可是,不论你把内容阐述得多么完美,“巨婴”还会是“巨婴”,对方不会因为你的话而改变;而你心中那个“巨婴”,似乎也丝毫没有要长大成人的意思。
这就是说,我们读的书比较偏“理论”,不是那么容易“实际操作”。
让你满足的,仅仅是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提升某个技能的时候,就要警惕这种让我们“恍然大悟”的书——道理我都懂,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这时候,就要找到书中实用的部分,能够明确指示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如果没有,那就去找实用型的书吧!
那什么是“实用型”的书?
我能想到最实用的书就是——新华字典。你不认识的字,可以马上查,查了就不会再翻它了。
大多数畅销书都是理论和实用兼备的。
秋叶大叔的《PPT说服力》系列,成甲的《好好学习》,采铜的《精进》,还有《刻意练习》都是如此。它们先抛出一些理论,给你“恍然大悟”的感觉;千万不要停留在这一层,而是按照书中给出的方法,去试。
最后,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有一次,朋友问我这页PPT怎么做的?
我说:很简单啊!这里打几个字、那边放几瓣花瓣、背景换个颜色就可以了。
这就是“实用”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名字要放在左上角、为什么右上方要空出那么多?因为名字放在这里是和右下角的花瓣对应、保持画面的平衡;空出来的地方,是我故意做的“留白”,让画面干净、大方——这就涉及到“理论”了。
理论型的书并不是一无是处,实用型的书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离开了理论基础,实践就迷失了方向,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是空谈。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理论的部分、“练习”实用的部分。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记笔记;对于后者,就得老老实实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