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两天,当新鲜的热情开始消退,我缓了两天
其实前天也想写些什么,但因为一些争吵,带着怨气和纠结睡着了
昨晚上倒是没什么,不过吃完快餐,却莫名其妙的断片式的睡着了
我也够莫名的
于是,在今天早上两点半不到些的时候,倍儿精神的醒了过来
自从三十岁左右,我时常发生这种情况,睡眠时间好像变得像固定的似的
一直自嘲说是因为上了年纪,可我才30...33吧,男人也是在意年龄的
毕竟能体验的人生,一回头走了大半,论谁不在意呢?
我睡眠的时间目前是在4-6个小时
不是因为加班,不是因为压力,就是好像有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自我感觉倒是还可以
昨晚大概十点半左右睡着吧,我打算写完这篇继续睡会儿
有时候,挺矛盾的
看看写了三篇了,这是第四篇,却没有阅读
但终究在自己内心决定,就这样,挺好
不转发,不分享,不在内部做社交,这不就是我开始的初心吗?
庸人何必自扰,想想创业平台不容易,做了产品,却碰上我这样的用户
两点半的上海,想想起来做点什么呢?
要是醒来很困,我可能会继续睡觉
谁曾想,倍儿精神
起来后做了些家务,把我最近在看的书剩下一点尾巴听完了
最近在看《菊与刀》,其实我对这本书有抗拒
但是,从《北野武的小酒馆》开始,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日本的书
人大了,翻墙了,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各色的人
尽管为祖国骄傲,但也确实承认有很多不足
从事媒体或和媒体打交道的工作,学会用多个视角来观察
我喜欢观察这个词儿,其实我特别喜欢观察
有时候去快餐厅等人,我喜欢坐在背靠墙壁的角落
观察餐厅里的其他人,进门的人,看书的人,等人的人
观察人很有意思
一些细枝末节,可以展露出这个人的个性,或是态度
不是我要偷听,但难免你坐在我旁边打电话,我怎么可能听不到你说什么
反正也能听到,那也可以大概想想你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儿
我乐于如此,也善于如此
观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要用多个角度来观察,有的时候事情就会显示出不一样的样貌
看《菊与刀》我是希望更了解日本人,以更好的理解他们的那些文字作品
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个克制,自尊心极强
片面些说我也许会评价说,很会逃避
有了新的视角,当我再去理解《白夜行》里桐原亮司的痛苦和雪穗的向上生长就不太一样
我本身读书的经历也可以分享下
年轻时,大概高中吧,我喜欢看的书也是很莫名了
尼采、周国平、特别爱鲁迅,还有李敖,刘墉等等
是不是有点奇怪
那是看着看着,真的是似懂非懂,有的真的很难看下去
但鲁迅和李敖的那种反骨,在我那个时期是被深刻接纳了
直到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孙巧林的一句话:“你有那么多的不满,有那么多的不愿意,你讽刺,你写作,但你是不是有办法去改变?甚至尝试做过什么吗?”
这个问题对我至关重要,我忽然意识到,光是笔头爽一爽,并不代表你多高明
真正能去实践,去改变,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些事,那才是真实的
从此我的笔就变了,变得柔和,变得不再那么尖刻,叫嚣
之后,看书这件事,慢慢的也会断档
偶尔看看,慢慢就越来越少了
再拿起书本,已经30岁左右了
算是在工作中经历了些小事吧
但在拾起书本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了读书的更多的好处
读书可以帮我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前段时间爱看北野武,买了好几本《北野武的小酒馆》、《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等等
之后看了《安藤忠雄》lens出的一本,有访谈,有介绍作品
看了《四季花传书》以及《山中四季》、《今日店休》
看了小说《白夜行》,看了《海上钢琴师》等等
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形成的观点都很不同
这就像坐在餐厅里,咖啡店,街边,车站观察着其他人一样
负面点的词也许就是——窥私欲
但我觉得我更理解为“观察”
观察会有新的收货,新的体验,看完一本书就会很不舍
我读书基本分为两类:人生观察类和技能知识学习类
前者中分类较广,后者大多被我称为工具书,类似于《爆款文案》、《流量池》、《产品方法论》、《消费心理》、《中台战略》等等
人生观察类里,我最爱的是类似自传的散文
读起来很舒服,不用着急往下看,一篇结束可以继续也可以随时停止
我最不愿意看,但不是不爱看的就是小说
我喜欢紧凑的情节和精妙的故事,但我不喜欢被故事牵制着自己的时间和自由
但好故事我还是很喜欢看的
希望这一段读书的时间可以维持得长些
醒过来把《菊与刀》听完
听是书的补充,有时候方便看,有时候一些碎片时间方便听
这样结合,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你要是看到了也可以试试
我换了一本新书放进包里《书店日记》
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啰嗦了好久,快六点了,我打算再去睡会儿,起来还得去上班呢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