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二章的三节内容《背景知识对认知能力的必要性》《事实性知识能增强记忆》和《对课堂的启示》。从这些内容里,我真切感受到背景知识对每个人、每个孩子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章重点讲了背景知识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开头就提到:背景知识不仅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读者,更能让你成为优秀的思考者。这让我不禁思考,如何让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积累背景知识,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背景知识的积累,需要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起来。因为无论是通过阅读、生活经历,还是带孩子开阔视野,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积累的背景知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文章后面也提到,有些学生成绩不好,很多时候和家庭环境有关:父母使用的语言、是否倾听孩子的情感宣泄、是否带孩子去博物馆,甚至家长自身是否有阅读习惯,都决定了孩子上学前的知识储备。文章中说在孩子遇到第一位老师前,他可能就已经和邻座同学在学习能力上有了差距。这是个值得所有家长深思的问题,所以从小帮孩子积累背景知识,是家庭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
还有一点让我很受启发:我们总觉得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是在“思考”,但这一章给出了新的视角——当一个人看似在进行逻辑思考时,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记忆检索。因为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首要资源,遇到问题时,我们会先在记忆中搜索解决方法,下次遇到同类问题也会如此解决。所以孩子表面上的“思考”,更多是记忆检索。这给了我们启发:如何让孩子在记忆检索之外,能有更有效的思考?
当下的教学,大部分老师太关注成绩和知识接受能力,课堂上常通过反复作业、题海训练来培养孩子的经验记忆。文章里用象棋选手举例,优秀选手和一般棋手的差距源于记忆——优秀选手大脑中可能储存着5万盘棋局的记忆。这让我想到,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差距,或许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反复练习积累的记忆。这说明在教学中,我们更该关注差生的记忆积累和背景知识补充。
文章还说,行家或专家在思考领域内问题时,都会用到大量背景知识。说白了,所谓“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拥有远超他人的背景知识,从而能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就像科学家,他们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离不开丰富的背景知识。而事实性知识能增强记忆,现在很多课堂和教师思维,把重复当作评价标准,用填鸭式教学让孩子掌握知识、增强记忆,这其实慢慢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摧残了孩子们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我们对有意义的事情记得更牢固”。作为一线教师,我在想,如何让课堂和教学充满“意义”?这或许能成为一个研究课题——怎样设计课堂、和孩子有效链接,让他们觉得学校和课堂有意义。比如让活动更有仪式感,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的关心和尊重,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也是我们老师接下来要用心去做的事情,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有意义的事情。
读前两节时,我想到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当时觉得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读完这部分内容,作者的观点让我有了新认识: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知识,才能展开想象、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才能激发想象力。这让我明白,为什么知识如此重要——只有学生或我们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改变思想格局和命运。大脑很多不自觉的行为,其实都源于生活经验和大量背景知识。正因为如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往往来自人生中积累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所以在第三章关于课堂启示的内容里,作者给出了具体方法,首先就是要强调让孩子学习哪些背景知识。
第一,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有在持续阅读中,孩子才能不断丰富背景知识,这些知识会慢慢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第二,让学生“偶然获得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也能在课后通过老师的反馈学到东西。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教育行走时,扈永进老师提到的“通识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应该知道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能让阅读理解更从容,它们哪怕浅显,也能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想,每位老师都知道很多学生不知道的事,如果有可能,不妨把这些内容融入日常课堂。
不过,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单靠老师,很难让孩子尽早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更怕他们到了三四年级就落后。所以每个老师都该努力成为知识渊博、以身作则的人,让孩子在课堂上不断汲取背景知识。就像之前想的,我们先成为更好的人,孩子才能踏着我们的足迹变得更优秀。
当然,背景知识的学习要尽早开始,这主要是家庭的责任,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如果课堂上出现因背景知识不足而落后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加强阅读、让学生偶然获得知识、学习浅显知识等方式帮他们弥补差距。但前提是,要尽早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让家长重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背景知识的目标,这样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帮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