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李子勋老师是10几年前,那时看到央视《心理访谈》,这老师现场做的个案都很神奇,潜移默化的就把来访者的家庭力量改变了。看了几期就觉得李老师是很智慧的人。
然后我就会自动开启关注李老师的各种触角,比如他写的书我买了很多,《心灵飞舞》、《问问李子勋》……那时很对心理很喜欢,于是开始订阅《心理月刊》,每期我必看的部分就是在20多页里有个李子勋的问答,那个问答的每句话都充满智慧和机锋,既出世,能超越价值观看待问题;又入世,最后又回到生活的现实处理问题。这种智慧有种绵绵之力,都说太极十年不伤人,李子勋老师用的就是内劲,无形中带来感悟。
由此我还影响了我老婆,以至于她也很喜欢李子勋的语言和咨询方式。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有机会真能见到真人,在其下学习,体验一定不错。
2.
就这样过了10年,我也做了不少职业生涯的咨询,职场关系的咨询,其中往往多少涉及心理咨询,由此对心理咨询有一些学习而略通。上个月我老婆给我发了一个微信,是李老师在北京开一个言语和提问技术的培训,于是几乎没过脑子,直接就联系老师缴费报名了。于是,这四天就见到了真人。
这也许是我最近几年听到第二个深感收获的培训了(上次是2014年的叙事治疗培训,李明老师主讲)。李子勋大块大块的时间在讲心理咨询的思维,期间穿插各种案例和国内国外心理学界的故事。名宿就是名宿,我听很多人的课,包括我自己的课,他们讲的案例要么是书本电影读来的,即便是自己的个案也并不那么多样。而李子勋的个案就极其丰富,啥样人他都见识过了。他的语言会让你听得很舒服,而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植入某几句神奇的语言。我能猜到这背后有某种催眠,让我感觉很好,但我却不反感,当然李老师说任何语言的赘述都是催眠。你听了四天,似乎没学到啥招数,但是就觉得好像整个思维模式产生了变化。
也许是我从李老师的言语中看到了自己。
3.
关于这个课,主要讲的就是体会每个人言语中所隐含的信息,它所带来的情绪、能量、社会建构,你听出了很多信息,你跟来访者才会有『同在』的感觉。
回到本文的标题:
为什么说『追求幸福』隐含的意思并非积极
央视在2012年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名节目叫『你幸福吗?』,记者到大街上去问各个路人『你幸福吗?』
李子勋说其实这句『你幸福吗?』问出时,人们就会下意识回答『不幸福,我姓张』,为什么,因为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是
『你这辈子是幸福的吗?』
每个人怎么可能一辈子无时无刻都幸福呢,更何况看着买不起的房价,租不起房的工资,996的工作状态,人们会一下子想到这些悲催的事情。这句话看似积极,反而带给人更多黑暗的视角。反而不如佛家讲『人生即苦』,你听了这句话,然后发现生活中也会有一些快乐、开心、平和,反而产生莫名的惊喜。
所以『追求幸福』背后隐含的意思反而是『幸福是很少的』。
那该怎么问幸福才能给人积极的回应和转变呢?其实就增加两个字『有过』
『你有过幸福吗?』
当你这么问人时,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他人生中幸福的片段:跟初恋在河边散步看电影的片段,看到一岁的孩子躺在婴儿床咧嘴笑的片段,写完一篇文章自言自语时满意的片段,看书时看到一段心有戚戚故事的片段,把家收拾的一尘不染后阳光照进来的光束中混杂细微灰尘的片段,……这些片段都会让每个人点头:『我确实有过幸福。』而这句话一旦问出,就已经对人的生活感知产生扰动。
所以,不要『追求幸福』,而是『体验幸福』。
4.
下面列几句李老师讲课中的名言,值得品味:
1.人类的记忆是当下生成物,并不是对早年真实的反应
2.我们把言语看做一个强权,当你不能表达,你就不存在
3.言语本身不是为了交谈事实,是为了交谈主张
4.我们去理解别人词汇的时候是通过我们自我的感受去理解的
5.像万紫千红,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但是凑成一块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情境
6.大家都知道《白雪公主》哺育了西方将近一百年的孩子,所以『后妈』这个词从此成了贬义词
7.心理学说早年这个痛苦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他认为这是痛苦才发生的
8.至少抑郁症是中国人有了抑郁这个词以后抑郁症才兴起了
9.越阳光的东西阴影越大
10.所有看过《白雪公主》的人都讨厌后妈,但那本书并没有告诉你后妈多坏
11.认知假定:任何的问题都产生于一个错误的认知模型,但是很多错误的认知模型有时老百姓通常使用的模型
12.『你幸福吗?』、『追求幸福』在言语分析里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幸福是很少的』
13.我们去理解言语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调用身体的感受去屈服它
14.我们把心理健康说的越来越好,那不健康的人群就越来越多
15.你撒过谎,但你不是撒谎者,因为你有很大的内涵
16.中国人对你说yes是承认你的地位,而不是你的观点
17.当一个文化强调什么时,它的负面反而变得更强大
18.结巴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准的意义
19.所有的狗叫我们都感觉到有浓重的汪汪的声响,这到底是我们心中想的还是狗是真这么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