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认知设计》时以为这是一本教授如何“设计”的书,但后来看它的英文名才知道,“认知设计”,“Design For People Learn”,指的是“为认知而设计”。这里的“认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习”。
虽说这本书通篇都是站在“学习设计者”的角度介绍如何设计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我觉得,这本书也很适合“学习者”去阅读。因为:
1.读这本书的“学习者”大多是离开了学校的,对于这些人来说,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是没有老师去教他们的。而这本书就是教他们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
2.本书站在“学习设计者”的角度上,对“学习者”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如:与学习者的目标、与目标的差距、学习者的当前属性等。学习者掌握了 这些分析方法,会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第一章:从哪里开始
第一章主要讲如何辨别差距,并通过不同的差距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主要介绍了知识差距、技能差距、动机差距、习惯差距、环境差距和沟通差距。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他们与目标的差距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可以说大部分的差距都会包括以上两种及以上。而学习,正是弥补这些差距的过程。 这里我想提一下动机差距。我认为,一个人的动机是复杂的,通常,我们学习某样东西的时候,不会仅仅带着一个单纯的动机。拿我们的读书活动来说,我参与这次活动的动机如下:1.听阿路说这本书不错,读读看看 2.支持一下阿路发起的活动 3.本以为这是本“设计”书,想学点设计方面的东西,增加一下自己的美感 4.后来发现是讲“设计学习”的书,觉得可以用来教育老婆孩子 5.升级以下自己的学习系统 ...... 不止这么多吧,细想或许能再想出几个。
第二章:谁是你的学习者
这章主要讲如何清楚的认识“学习者”。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1.学习者想要什么(目的) 2.学习者当前的技能水平 3.学习者与你有什么不同 4.学习风格 5.学习者学习的方法
1,2,4,5都比较好理解,但是3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我觉得大多数人在学校时有过给别人讲题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在给同学讲解题思路时,是这样的:首先用这个分析A,根据B概念可以得出C,再有C推导出D,最后跟E条件合并得到答案。
我们叽哩哇啦的讲完了,而同学脸上却是一个大大的懵逼,然后问你B概念是什么,你详细解释了B概念,再重新帮他(她)推导了一遍,可他又问你怎么跟E条件合并...... 这中情况下我们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认清学习者与你有什么不同,而自己以我们所知道的,学习者也知道。这会造成学习效率下降。
对于学习风格和学习者学习的方法,我觉得是比较类似的。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提升一下我们的学习引擎。 举个例子,大多数上班族,不管是坐地铁,走路 或者骑车开车,他们上下班路途中,耳朵是解放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做一些音频类的辅助学习资料,充分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和解放的耳朵。因为公司的学习引擎一般在PC或者微信段, 所以这个方法还有待商榷。
第三章:目标是什么
这章主要介绍学习目标及目标的拆解。 我想主要说一下“布鲁姆分类”。该分类方法,从低到高依次是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特别像三次元年终大会时BMan讲的金字塔学习方法。
掌握这个方法,并用这个方法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做一下对照,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学习程度到了哪个层级。 或者说,在了解了这一学习方法后,针对自己每次的学习,都刻意去做到“创造”这一层级,对于自己吸收所学的东西,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回顾一下:前三章的内容及逻辑, 从认识差距开始 ==》 充分认识学习者 ==》 指定合适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