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于每个热爱滑雪的人来说,就是白色鸦片;雪场,就是完美乐园。
书,于每个爱好读书的人来讲,也是白色鸦片;书海,就是完美圣地。
这两种戒不掉的“鸦片”,我迫切想让它们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可惜我粗陋的文字只能表述其中之万一。
滑什么?读什么?
当我还是一个雪场菜鸟时,我无比纠结究竟是滑双板,还是单板;总得有个偏重,才能为之深钻下去。我的朋友师傅说,双板稍偏速度,单板略偏花样。虽然这话后来细想并不完全对,但我却因为“花样”这个理由,坚定走向单板的怀抱。
那白色书本又如何?如果我们迫切想要阅读一本书时,是不是也应该将书目类别列入考虑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看这类书?这类书能给我带来什么?而这样东西又能帮我解决什么疑难杂症?
因为花样入单板之门。想要完成自己超级羡慕的酷炫的转体、跳跃,所以就算摔了跟头,也会为了这个坚定的目标,心甘情愿的继续摔下去。
因为想要自我提升,入了书本的海洋。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目前某个领域的专属技能,所以就算再迷茫,也要找到读它的目的,才能享受并满足于这样的探索。
自己滑,自己读
有师傅的,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没师傅的,看视频呗。我敢打赌,百分之九十九的入门雪友们一定会先看一套完整的行云流水般的大神级单板视频,才会再去研究各个分解动作。了解全貌,血槽爆表,才好有顺序的、有先后的 将困难一一击破。
用到看书里也没什么区别。先看看前言、目录,或者整体翻一遍,了解一下这本书大概的内容,不是就知道哪些懂,哪些不懂;哪些是基础,哪些是重点了么?与自己的需求匹配度高的地方,就是应该认真读时 反复理解记忆的知识重点。
那,师傅教的,或者视频上看的,就百分百适合自己咯?当然不是。师傅是右脚在前,可我就是习惯左脚在前;师傅两个固定器角度是15,可我就非得12才舒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然模仿就只模仿了个形似意不似,落得个马马虎虎。
书本上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适合所有情况的?当然也不是。技能、知识是死的,可境遇、机会是活的呀,适合马云的大胆创新,在咱们的某个节骨眼也许恰好需要的就是书本里说的谨小慎微。完全不做思考,不做复盘,别人的还是别人的,结合了自我的,才真是自己的。
滑啊,读啊,快活啊
滑行顺溜之后,有些人会戴上设备 记录下自己的滑行动作和轨迹;或者会邀请同伴在旁指点建议。
我自己个儿滑的时候,感觉飘逸的不得了,简直踏风;等同伴一看,不是胳膊太别扭,就是背部压太低,怎一个丑字了得。好嘛,那就一一改进,互相参谋参谋,争取也漂漂亮亮的踏个风。
没事儿还会组个群,搭个伙,混个俱乐部,一群人耍,要的就是克服恐惧,技术提高和心情舒畅。
那书读完了呢?要不要输出一下,分享一下,让记忆更深刻,或者让自己想法得到升华?
文字输出,语音输出,都好,只要踏踏实实做了,将自我感悟和书本融合了,不管是以后的复查,还是现在的应用,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而这个良性循环,也一定会刺激感官说:再读一本吧。
没事儿和小伙伴们也组个群,搭个伙。一起交流交流,说说评价,给给意见,解答存在的疑惑,进行思维的碰撞。一群人读,讲的就是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和动力满满。
你觉得呢?
滑呗,享受急速和花样的乐趣,和雪友们一起“鸦片”,戒不掉就不戒;
读呗,感受知识和技能的碰撞,和书友们一起“鸦片”,戒不掉也无需戒。
这就是白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