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考研上岸了,明年我将迎来毕业。这两年多,焦虑、压力伴着我如影随形,身边喧闹而我的内心疲惫不堪。
我长久地难以入睡。夜晚人躺在床上,阖起双眼,是无数场景在不断变化,或是电影镜头、视频片段的二次加工,或是和朋友、领导等身边人交流的放大,或是对过去某些时刻的回忆,或是对未来不曾发生之事的担忧,更多的似乎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从头脑中飘过,只知道有无数个念头在打架。能清晰地明白这不是思考,因为它们不跟随理智,只是在自顾自上演,可它们不停止就难以入睡。如何让它们安静,只能拿起手机,继续刷视频,看到困意袭来没有了知觉,或者急迫地找助眠方法-----相声、白噪音 、经典电视剧、冥想,几乎都试过的。
除了难入睡,我更加难以深入思考,甚至是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思考。现在面临毕业,需要大量地投入时间去阅读、积累、思考、修正,但坐到电脑前或面对书本,就难以完全集中注意力,觉得不知道如何去写或看不懂资料时,下意识就想逃避、将当下的任务搁置,并合理化为----思考时间很长了,需要换一换思维,然后就拿起了手机。当几天按规划完成任务时,会觉得有成就感,但马上就报复性地开始沉溺于手机,将任务长时地停放,很难再拿起。
对于未来的就业、生活不愿去思考,就算听了各种的良言,明白现在要做好规划、放下手机、坚持行动,也总会不去执行。想起未来,有无数个念头在脑海中升腾、飘散、聚集、压迫、威胁,害怕朋友问我未来的打算,更加不愿意去思考未来的问题,而是将时间花在手机软件上,用一个又一个精神嗦麻来麻痹自己。有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陷入了想象之中,像小孩子一样在大脑中与自己一遍遍地玩角色扮演游戏,继续做自己精神世界的王者,这能够让我获得长久未得到的满足感、成就感,可它是一种面对困难的退行。这种不能思考的同时,反而在生活中很难做到放空,因为没办法停止妄念,难以专注当下,洗衣服时、睡觉时,即便手机不在身边,大脑也已经习惯于飞速运转。
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急速下降,缺乏优质的信息输入与有效的输出训练,我发现自己在说话时,因为常常词不达意,需要用很多近似的、相关的话语去重复解释,所以长篇大论没重点,啰嗦个没完;在讲一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或分享自己钟爱的电影时,难以概括核心的内容,心里清楚精彩绝伦之处但却无法贴切表达,讲来讲去讲成了流水账一般,把有趣讲成了枯燥无味,一点都不能吸引别人;甚至在讲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时,我的思维都是僵化的,比如难以找到新鲜的例子,并且对待以前明确的知识点现在却难以讲透,不停围绕核心重点在外圈打转,扩展了许多不算太贴切的实际例子,自己讲的迷惑别人听的也迷惑。总之讲话时围绕一个话题,像扯拉面一样,远了、偏了不停调整,就是没逻辑、没重点。
我分析首先这些行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焦虑、自信、恐慌等情绪是虚假的幻觉,即便是对自己的愤怒与悔恨,也是用来治愈和保护自我(不是有一种说法,年轻人熬夜上瘾的强迫性重复,是为了寻求存在感,我想我们的每一种情绪本身都不是为了伤害自己,而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保护和安慰,为了避免面对“自己的无能”,所以干脆就不去做,不做导致的失败还有理由---我只是没有去做,如果我做一定会成功,而直面努力过后的失败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与否定)。观照自己,我内心深处恐慌于无法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害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我不能忍受的不是学习、思考本身,而是遇到想不通、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心底的无力与恐惧、努力了也难以收获的结果。会失望、怀疑自己甚至憎恨自己。不断暗示自己,这种不完美、不成功的自己,还值得被爱吗?我还没有真正做到接纳自己,是在挑剔自己,又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怕其他人会看不起自己,实在是隐性自恋者。
其次,我也有常被鄙视的惰性劣根,懒、馋、怕苦、嫌难这些也是本能,一旦形成下意识的惯性就难以改变了,重复再重复、退缩再退缩,我的命运就被这些劣性注定了。我没有其他的不良嗜好和上瘾行为,只是远离手机会让我很多时候感到无所适从,一旦闲下来就想打开手机。但我也曾尝试过近一个月远离手机,发现只要有其他事情可以专注,比如看书,也是可以放下对手机的执念的,所以手机对我的用处更多的是逃避困难和痛苦的情绪。最近看了一篇小红书的视频,才知道我一直没有面对过“学习的本质”,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想要有提高就要认清,生活不是开挂的爽文,专注、压力、烦躁、无助、咬紧牙关的坚持才是真实,只有看透了磨练自己的本质,才能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与绝望中,坚定前进的脚步。
这些惰性已经形成,我用了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滋养它(有些行为可能在童年、少年时就已形成,只是难以追溯),早已成为下意识的反应。因此不可能因为认知改变就会更正,知与行的鸿沟是离目标最远的距离,我要做的就是用更长的时间去改变它,一蹴而就只是幻想。
我要做的是马上按计划去做事,不去纠结于那些虚空妄念,太过关注自己的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干就完了;对于向外寻爱和肯定的意识要辨别纠正,自己悦纳自己追求所向往的,而不是拿着焦虑的鞭子抽打自己、挑剔自己的不足,不断强求自己要向前进、变更好,这不是对自己的爱,这是他人曾做的对爱的交易,寻求真实的自爱我要摈弃这一点。
当我坐在屋内,向自己的心灵凝望,只觉内里停滞、荒芜,不甚多彩。当心灵被繁杂的信息浸泡久了,被无数起伏的念头缠绕久了,会变得麻木、苍老失去活力,所有的行为即便再有激情,也是由念所生,随情而去,更难谈所谓自律与坚持。我将这篇文章发出,私心是公之于众,不再佯装努力和自信,强化自己的反省,也给行为的改变一个仪式感。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问题,放下手机去除掉无关的干扰,真正和自己相处、回归真实生活,从念头、情绪周旋的漩涡中脱身,这是变得幸福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又最难的一步。或者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改变,这个过程很长,一年、两年甚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