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速上家长带着孩子哄抢货车橘子的事件,又一次上了热搜。
即使每一次面对这样的事件,围观大众都气愤不已,但这愤怒也并未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重现。
家长素质低下,却不以为然,还带上孩子参与其中。大概在他们看来就只是图了点小便宜,无可厚非。
不曾想过孩子这颗正值需要营养的树苗,在这样素质的环境里,能长成什么样?
父母是孩子亲密关系的开始。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之前,他们的安全感多半源自对父母的模仿。
童年养成的习惯和认知,很难改变。
我不知道这些跟着父母哄抢橘子的孩子中,是不是也有那些在学校成绩优异的。
俗话说,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
德行永远比智商和成绩重要。
若是才智过人,却不料德行跟不上,真会成为社会危险品。
孩子进再好的学校,遇到再好的老师,也敌不过家长自身将他往偏路上带。
这么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小时候偷点邻居家零食,家长觉得不要紧,装模作样敷衍地说教几句;在学校抢同学玩具玩一下也不要紧,家长撑腰哄一下被抢的同学就没事;
恶习不是一天天养成,直到自己的宝贝心肝有一天触犯了法律,家长却还在埋怨孩子不听话,丝毫不反省自身行为作风是不是也有问题。
最失败的父母,莫过于自身作风不正,却还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将他的心肝宝贝栽培成“参天大树”。
孩子的降生不是他的自主选择,成长的环境也由不得他选择。但来到这世上,他便享受健康成长的权利。
被动地接受不良父母的耳濡目染,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
有觉察力的孩子,可能会试图挣脱。而没有觉察力的,之沦为父母人格的牺牲品。
还记得大连那则新闻。
初三女生肖某在学校跳楼自杀,其母坚持学校应负全责,并向学校索赔120万。
事实却是,肖某的母亲离异后再婚,生下一个儿子,自此及其偏爱小儿子。
肖某不仅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还常常遭到母亲粗暴地大骂,在自杀之前便曾不堪重负多次离家出走。
事发之后,肖某母亲不仅推卸自己对孩子的责任,还理直气壮地状告学校。
不禁为这逝去的年轻生命叹息一声。
这是一个不屈服于家庭环境的生命,结局却没能逃脱厄运。
东野圭吾的小说《湖畔》里的故事,也同样向我们的家庭教育亮起红灯。
做家长的上梁不正,做孩子的,难以不受影响。
就像那句话所说,
如果当父母也需要从业资格考试,大概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上岗。
请求天下做父母的,在送孩子开始上学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
我是不是一个被教育过的合格的父母,足够做孩子人生的第一引路人吗?
如果不是,那么此刻起,和孩子一起进步,还来得及。
千万因为自己,害了孩子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