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孩子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说实话,对于陪伴质量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认为利用有限的时间,专心地陪孩子看书、玩游戏等等,只要中间不低头看手机或忙其他事情,就是高效的陪伴。当然如果在陪伴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学会一些东西就更赞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样的理解是表示赞同的,相信大部分家长也是这么理解的吧!至少这样的解释表面看去没有太多的毛病。
不过,就是刚刚,听完一个音频节目里提到的一个故事,我不禁开始反思,是不是这么多年我们都误解了对孩子的高效陪伴。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计划想要一个孩子,可又不确定彼此是不是具备抚养孩子的能力,于是,就决定先养一只小狗。可自从把小狗领进家门的第一天起,小狗就没有停止过叫唤。到最后这小两口受不了了,就去找一位训狗教练寻求帮助。这位教练告诉他们,是他们不了解小狗的天性,其实只要让它跑就可以了!接下来的日子,夫妻俩就把小狗交给教练,这个教练每天就带着小狗狂跑,果然小狗开始变得安静了。
反思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很用心陪伴他们了,可总还是会被各种无理取闹整得忍不住想要火山爆发。
为什么刚开始说是我们误解了高效陪伴?就说的是我们家长,可能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认为不错的方式去陪伴孩子,却可能使得孩子就像故事里的小狗一样因为天性得不到释放而一顿乱叫。
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是指什么?简单地理解就是孩子的精力太过旺盛,需要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释放。
这个音频节目后面也提到中国孩子存在一个问题:体育课不充分,体能消耗不够。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担忧的事情,孩子的活动量太少,当然之前可能也只是停留在担忧,而并没有有计划地去改变过这个现状。
可能只是偶尔有那么几次,发现我陪孩子玩一些需要消耗体能游戏时,比如踢球、打气球等,孩子经常会因为我们的换着各种方式去玩,而开怀大笑。有这样的陪伴做基础,让看书或者提其他要求,甚至是晚上睡觉,孩子都会表现得更加配合,整个感觉他这一天是处在一个满足的状态的,睡着了都是面带微笑。
通过这些,让我对高效陪伴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所谓高效陪伴,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需求出发,能够让孩子身心都得到满足的陪伴。
这种高效陪伴,能为孩子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以及安全感,同时又可以让孩子多余的精力得到释放。如果一定要给他加个标准,我想应该是这期间,孩子表现的越投入,大笑的次数越多,他越满足,就越说明这一天的陪伴质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