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来讲,我是小白,绝对名副其实,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就知道啦。
而且,写作,我也没有天赋,更没有热爱。
像很多人一样,小时候,最怕老师布置800字的作文。因为,我抓破头皮也写不出来,烦躁。
为什么,又开始写作呢?
因为听了太多,关于写作这项技能,给人生带来很多便利的故事。
咪蒙用4天赚到500万,师北宸用3年写作逆袭成为凤凰网主编,“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因为下班后写作畅销书成为作家——《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等等。
写作,或许是我值得一生去打磨的底层能力。
虽然已经35岁,但我希望一切都还不晚。作为一个宝妈,也想让宝贝能够看到我的努力。
微信关注了100多个公众号,其中与写作相关的就有78个。阅读公众号文章,成了我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第一首选。
但是我看了1000多篇十万加公众号文,却还写不好一篇文章?
我开始反思,最终找到了原因。
1.缺乏深入阅读,抽丝剥茧才能印象深刻
阅读文章,我仅仅出去兴趣,表面欣赏式的阅读。读完后,觉得不错,收藏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文章的标题,开头,故事,结尾,金句,行文逻辑,都没有做更深入的分析。
要想成为作家,首先要像作家一样阅读,文章要至少读两遍。
第一遍读完,写出文章的大纲,行文逻辑。
第二遍读完,分析标题,故事和金句的吸引之处。
2.缺乏极致的模仿,“刻意练习”会让写作事半功倍
写作从模仿开始。
《成为作家》中极致的模仿就是逐段逐句进行模仿,文章中的句子是12个字,你就模仿12个字。
尤其是十万加中的那些金句,以及恰如其分的用词。
很多写作大咖,在开始的时候,都是通过不断的模范练习,最后形成自我风格。
富兰克林16岁时,通过模范英国文学期刊《旁观者》上的短文,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最先模仿就是挑选头牌作者的文章,先做简短的标记,然后放在一边,几天后,用自己的话将观点复述出来,再与原文对比。有的时候,也会刻意打乱顺序,再以自己逻辑将文章组合。
模范可能看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会耗时耗力,也极具挑战。
3.及时积累素材,让写作信手拈来
阅读数多的文章,除了观点鲜明外,往往论证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
引经据典。
很多名人故事,我们也许都知晓,但是轮到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写不出来。
阅读文章时,要及时将故事收录“素材库”,成为你的素材。同时,要对故事有一个大概的记忆。写文时,才会灵光一闪,打开“素材库”,搜索关键词,引用素材。
4.写,写,写,不停的写
提高写作,最根本的两条路径:一条输入,读书;一条,写作,写,写,写。
之前,只关注十万加文章,以为读得多了,应该就能写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提笔写。
其实,这两条根本路径不是平行线,而是交叉线。
输入和输出,要同时进行。
只有不断的写,才能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反馈,不断改进,持续向前。
为此,我开始了在简书的日更。希望,坚持总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