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个做室内设计的工程男,很多时候的我,表面上看上去是冷静少言且内向的,特别是独处时间占据了上半生的三分之二时,更是显得我不合群,孤独行事。但其实我的内心除了睡觉之外,每时每刻都是不平静的,其实是因为我能控制住自己的嘴巴不让思想发声而已。我的笔下和键盘其实已经无声流淌出太多我的思想。几大本的厚日志本和散落于房间各处的无数大小本子纸张,包括墙上贴的文字,朋友圈和QQ里的说说,这五六年来写下的有过百万字的情感和学习输出,证明了我其实不是一个内向者,只不过是比较能管得住我的嘴而已。
但象我这样一个工程男,平时独处或者与他人相处无事时,看起来好像是相当冷静的,但是在很多特定的时刻,其实我就象是一座行走的火山一般,只要触到我的那些个爆点,随时都会爆发。所以在某些人的评价里,我是一个脾气很不好的人,爱发脾气,甚至把我当成神经病一样的存在来看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和遗憾。无论是不尊重或者是误读,这都是对人的一种错误认知方向。
【有人说】人不都是这样的嘛!任何人都有TA的底线嘛!这完全可以理解。【我说】可是这种理念并不说明一个人是真正的冷静。就象很多人自视自己能包容一切,但就是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能引发雷霆大怒,天雷勾动地火一般的震撼暴怒,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其实都不是真正修炼到家的冷静。内心里头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放下,我们其实是包容不下那么多东西的。我们普通百姓的感情是需要宣泄和适当排解的。忍不是万能的,不该忍却强忍多年,失去远远大于得到的。有些人甚至穷其一生,都不能走出自我的狭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和痛苦。
某些人所主张的情绪管理是这样的:有什么情绪不能轻易喜形于色,不能随便表露出来,这样才是成熟的体现,而笔者个人认为,这其实是违反人性的,很多人主张“忍”者哲学,凡事要忍为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很符合中国人传统个性哲学,儒雅,论道,韬光养晦。。。可是现代心理学却明白的告诉我们,情绪要适当的发泄出来,才不会因为长久积累对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成年后始终感觉人生是处处矛盾的。既要忍又要发泄,这要怎么弄?到底什么要忍什么可以发泄?
后来,我在人生中所摸索出来的中庸之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个问题。打个比方,做事情讲究快还是慢?那一向快人快语做事麻利的人,会认为快才是好的,快能有效率,事情做得多,钱挣得也多。但慢的人却会认为快有时候会造成麻烦和危险,开车要慢,重大关键时刻要慢,情绪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有些人一快就刹不住,总是催,也总是着急上火。慢的人就觉得这样不好。 那我后面总结的是“该快则快,当慢则慢”,有人可能觉得这连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还要你这样解释,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大人,包括大学生,其实是不懂这么浅显的道理的,反而成年了之后会容易走极端。一不留神意识就走了极端,比如这句:要么就要做好做到第一,要么就不做。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其实就是一种走极端,照这句话的逻辑延伸推理,要么就活得好,活出个衣锦还乡荣华富贵,要么就别苟且活着!不如去死算了!是不是很极端?看起来似乎不是一回事,其实从心理人性上分析,都是一样走极端的引导。
有些人习惯了把委屈憋在心里不对别人说,只写在日记本里或者藏在心里,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当那些令人愤怒的事情真正降临到头上的时候,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想要爆发。有些人以不流泪为荣,觉得自己很坚强,但TA们不知道的是,眼泪是清洁灵魂的良药,逆人性而为,只会让自己的灵魂慢慢的枯竭无光,这是真的,笔者虽然是一个工程男,但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一个大男人都会随便的流泪,有人说我不坚强,象个娘们儿,但我知道我自己不娘炮就行了。眼泪真的有很神奇的作用。到现在我看影视节目,看到触动之处会不自觉流泪,人到中年了这情感越发的薄弱多伤,很多以前看过却无感的影视剧,现在发现越来越看得懂了,这是好事。
就象昨天晚上看的2014年的一部国产电影《亲爱的》,由黄渤、赵薇、佟大为、郝蕾等人主演,主要讲的是找丢失的孩子的故事,剧情类似于刘德华演的《失孤》,在没有孩子的2012年以前如果看这样类型的题材,保证是没有共鸣的,因为没有那份同理心,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了,也有了家庭了,甚至经历过了离婚的痛苦,剧中所演的一切场景,包括夫妻离婚后的吵架,社会小人物一边带孩子一边谋生存的心酸,失去孩子之后的痛苦,全国各地寻找孩子的那种迷茫绝望无助。。。。这一切在自己有了亲身经历之后全都能看懂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感同身受。确实理解了人生。
我们的人生中会反复多次碰到自己讨厌的事和情绪,很多时候其实是无法冷静的,这是一种放不下,真正的冷静其实是一种完全的放下,就比如说感情,夫妻两个人多年吵架,忽然间互相之间都不问候了,也不吵架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互相已经放弃了!感情是不能勉强的,比如说在孩子面前都体现出各自的忍让,这或许对孩子有好处,但对于大人却是一种长久的心理折磨,因为明知道互相都不爱了,却还要因为孩子假装还是一个家庭,孩子是敏感的,这会引发TA以后成年后很多的隐性心理问题。只有当孩子长大了之后才会显露出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处理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分居才是相对比较正确的处理。
笔者喜欢跟孩子在一起,虽然不能给他一个相对富裕安定的生活条件,家庭氛围也不是很理想,经常还会吵架,但笔者会尽最大的能力去陪伴小孩,甚至为了孩子推掉业务辞去工作也在所不惜,笔者的思维跟某些物质型人格者是完全相反的,很多人会认为工作和收入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能推给家人带就推,能多赚点是一点,而笔者认为在儿童幼年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恰恰是陪伴而不是什么财富,孩子还小哪里会对财富会有直观感觉,顶多他们对财富的印象就是感觉到好吃好喝好玩的,其实他们对财富的感觉远不如爱的感觉需求强烈,我们很多的成年人是搞不清楚孩子的需求的,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从小就开始强加。甚至TA们都搞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这种人典型的表现就是离开了钱就不会爱了,就不会讲人性道理了。上学是为了以后赚钱,工作为了赚钱,孝顺就是看拿回家多少钱,有没有用也是看你赚钱多少。。。这种人我统称为物质型人格,在我们身边很多。笔者的父亲和妻子就是这样的人格类型。离开钱就不会说人性了。道理讲来讲去都离不开钱。而没有更多的人性道理在里面。
当一个人冷静的时候,是会反思的,而当TA不冷静的时候,会焦虑于物质人情的是非得失,而很少去反思真正的人性问题。教育也是如此,笔者父亲是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育工作者,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他却是一位典型的物质型人格者,典型的表现是有钱即有理。讲什么感情,甚至亲情都是以钱为尊,搞到后面,笔者和父亲的关系一度僵化到只有金钱关系,而亲情关系非常紧张。夫妻关系也是如此。笔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TA们,自然是感觉很清楚,只可惜当局者迷。
有时候我很感慨: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的变故之后,当人生表相层层剥落露出真实本相时,你突然会觉得追求那些东西索然无味,甚至灭绝了心中那点光。继而会转身去追求那些更为单纯的人和事,比如陪伴小朋友,因为小朋友完全是单纯的,不象成年人一般善变,感情因物质追求生变而说没了就没了,小朋友不一样,你只要真心诚意陪伴他,给他温暖,陪他玩耍,照顾他,生病的时候安抚他,他一定会对你好而不会变幻无常令人无法捉摸。成年人终归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独立思维意识,再如专业上的追求,专业其实也是相对一种单纯的东西,多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其实只要你付出用心,假以时日,不断积累,总会有所成就,而这份积累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不象有些不坚定的感情,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数而失去。你所学到的专业本事,如果不是脑部受意外打击而失忆,是相对非常可靠的。这就是我对人到中年种种变故的感悟。
而今感情已逝,亲情也逐渐淡漠,但我依然保留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何谓“赤子之心”?我的理解是在浮躁焦虑的变故中,你依然保留着对单纯可靠的美好事物的坚定和执着,相信它们不会改变。相信它们的美好,就好象你对爱情,曾经的伤害并不能磨灭你对未来的希望,你愿意相信还有更适合的一份感情在等着你,在我看来,这就是赤子之心。
套用一句曾经的流行语“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我希望我一直能保持真性情,真冷静,我拒绝虚伪的感情,抗拒物质型人格的大道理,看破这种只有金钱关系没有人性感情的表相,我依然坚定的相信未来还会有真正的爱,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