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家伍绮诗处女作《无声告白》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莉迪亚死了。
一个成绩优异,父母宠爱的花季女孩,却选择深夜走向湖面沉入水底。所有人都不了解,为什么乖张听话的莉迪亚会死?她的死谁能负责呢?
妈妈玛丽琳,爸爸詹姆斯李,哥哥内斯,妹妹汉娜,每个角色由于莉迪亚的死亡陷入了回忆,交叉重叠。他们不停地剖析着那个晚上,冥思苦想自己忽略了哪些应该注意的细节,哪些被遗忘的小动作可能改变一切。他们剥皮拆骨,条分缕析,想知道事情是如何发展成这个样子的,却永远无法确定原因。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伤痛,都有从未告诉别人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令人震颤不已。当伤疤揭开的时候,直面伤势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故事从莉迪亚的父母开始,她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平凡的白人女孩,渴望与众不同,从小就在物理和化学等男性主导的学科上表现优秀,野心十足,她是蓝色运动衣海洋中的一袭白色女衫。她一直追求“不同”:生活与自我的标新立异。玛丽琳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
而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一个哈佛华裔学生,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却处处倍受排挤,童年的求学经历让他难过和羞愧,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一个想要融入人群,一个想要与众不同,玛丽琳和詹姆斯李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跨越人种差异相爱结婚了。
玛丽琳始终对因婚孕终结的学业耿耿于怀,害怕重蹈母亲可悲可怜的一生,失意的玛丽琳为了他们的女儿,将梦想夹在薰衣草间小心埋藏,野心无法施展。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詹姆斯李害怕与众不同,脆弱自卑。
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是他们的骄傲,父母坚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母亲玛丽琳不停地监督女儿的学习,希望她成绩优秀当上女医生,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
父亲詹姆斯李则不停地教导莉迪亚,期望她融入人群,永远不要显得特殊。整个家庭氛围压抑晦暗,像牢笼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父母越是关注,对莉迪亚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莉迪亚的身上,最终把会把她压垮。
而唯一知心的哥哥内斯终于熬到了离家上大学,他如出笼的鸟一般,上大学之后不接妹妹的电话变得冷漠不耐烦。“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妹妹汉娜和朋友杰克也给予不了她想要的关怀和爱,没人真正了解她。积雪压折树枝,她无法想象以后该如何继续面对父母,没有人能够与她分享生命中的难堪和隐痛。
当她准备自我放纵,和杰克发生关系时,却发现杰克爱得竟然是内斯,令她崩溃难堪。她觉得自己像一把弦绷得太紧的小提琴,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振动,也会让她嗡嗡作响。一系列的打击,让她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除了父母玛丽琳、詹姆斯李,莉迪亚,哥哥内斯也隐藏着父母不知晓的内情,觉得如果能够阻止妹妹和邻居“坏小子”杰克在一起,或许就能够挽救她的生命。而小汉娜则忿恨与父母对自己的无视。邻居杰克极力隐瞒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无法向任何人吐露真相。每一个角色都深藏着太多从未诉说的秘密。莉迪亚的死亡让每一个人回忆反省,试着与自己和解。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小说的最后,詹姆斯回到了玛丽琳身边,内斯和杰克最终打了一架,而小汉娜冷静敏锐,洞察一切,她安静地躲在角落里,审视着发生的一切。阳光洒满房间,有着柠檬戚风蛋糕般的细腻质感,大团圆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温暖。黑暗中,他们温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伍绮诗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将种族、性别、家庭教育、个人追求、青春烦恼、同性恋等诸多主题糅杂在一起,用细腻内敛的笔触写下一个温婉感人的故事。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引人入胜,一直读到最后一页,真相揭示振聋发聩,久久不能释怀。“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