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我早起学习的第22天。在阅读《从受欢迎到被需要》一书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很触动我,迫不及待地来跟大家分享。
这是一本什么书?它的全名叫《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它超越了“高情商就是会说话”等人们对“高情商”的普遍认知,从寻求帮助、打造个人品牌、社交成本、人脉整合等多个维度阐述社交中的“高情商”,对我启发很大。
书中提到最好的个人品牌就是“奋斗者姿态”,而选择朋友的关键是相同的价值观。
什么样的人符合“奋斗者”价值观,这个问题似乎不好回答,但什么样的人不符合,书中有明确的界定。
1 凡事必称公平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公平。细想来,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什么是公平的。
往大了说,我们处在哪个国家,哪个省份,是否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都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影响。
往小了说,我们出生在什么家庭,上怎样的学校,身边有怎样的邻居、朋友,这些无不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再有,部分人从出生就是身心功能有障碍的,或者因为意外受伤导致的障碍,对这些人来说,公平又在哪呢?
所以说,这世间哪有公平呢?那些凡事只求一个公平,才能开始努力的人,亦或是成天只知愤世嫉俗,却从不做点自己的事的人,哪能成事呢?
这些人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愤愤不平,羡慕这个,嫉妒那个;他们总觉得这个世界欠他们的,好像全世界都与他们为敌,却经常在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
这样的人,就不是与奋斗者同频的人,跟他们相处多了,可能也会知道很多道理,看到一些真相,但于成长、进步无益。因为他们的中心错了,盯着外界和自己的落差,而不是努力的方向。
2 为反对而反对的杠精
这些人和凡事只称公平的人一样,他们可能也很有知识,时常妙语连珠,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存在感。
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思想,别人赞同,他就反对,别人反对,他就赞同,别人说东,他要扯西,力图跟别人不一样,引起别人的注意,激起别人的情绪,他就达到目的了。
不光是社交平台上有杠精,生活中也处处有这些人的身影。
有时候明明在认真讨论一个问题,他们不是在思考怎么把讨论继续下去,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伺机寻找别人话语中的漏洞,冷不防地怼上一句,让发言者无话可接,现场瞬间尴尬莫名。
当我们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他们不是唱反调,就是混淆逻辑,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反正就是不能让我们好好把话说完。
别说交朋友了,跟这些人一起共事就相当累。他们不仅拖慢整个流程的进度,打乱思路和节奏,还让人感到猝不及防,简直心力交瘁。
但是总没办,任何地方都有这类人的存在。我们只好设好防线,工作中有他们就够了,千万不要让他们闯入生活。如果身边实在有这类人,那就只能采取不理会政策,他们在我们这刷不到存在感,自然安静一些。
这些人就是越杠越起劲,所以,千万不要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毕竟我们的时间很有限,要用来自我精进,而不是跟他们磨嘴皮子。
3 苟且尚且不能,却向往诗和远方
不是说不该穷游,偶尔从工作中走出来,去外面看看当然没问题,但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东西,轻视了手头的工作,这就是问题。
当一个人搞错了生活的中心,一味追求现阶段难以实现的生活状态时,势必有两个结果,一是越来越穷,二是必然有一个人在为他负重前行,而背后受累的,除了父母,不作他想。
这些人天天想着怎么把日子过成诗,却搞不明白这背后他应该付出什么,他的付出是否和这样的回报相配。
精致的表象下可能潜藏着一个空洞的灵魂。当他们发现他们的资本再也无法支持他们想要的生活时,他们苦心经营的一切就都崩塌了,现实的苟且终将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是否也会怕变得跟他们一样,偏离了奋斗的初心,离开了精进的道路,把时间、财务成本都花在了无益于成长的地方。
4 放大努力,却从来不谈结果
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网络上比比皆是。“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考不过”,“我已经很努力了,上司还是不重视我”这样的感慨抱怨也随处可见。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思维的转换。
我们小时候往往更强调努力,那些努力学习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甚至有时候成绩不理想,还会得到“你已经很努力了, 不要太沮丧”的安慰。
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我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只要我努力了,就没什么可遗憾的,更不应该指责我。”
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甚至进入职场之后仍然会被自己的努力打动,陶醉在努力的过程当中的原因。
然而我们忘记了,考上大学的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成绩最好的。
所以这个社会其实是看重结果,而不是我们付出了多少。那些已经离开中学,却还坚守这一错误信念的人该清醒过来了。
那些明明自己能力有限,却还感动于自己的勤奋付出的人们,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变过来,就像装睡的人,任凭别人怎么叫,也是不能醒悟。直到有一天发现的确是他们错了,才能散发出由内而外的改变。
两种不同思维的人,终究是无法一起进步的。我们朝着好的结果想尽办法前进的时候,他们可能还觉得我们功利,认为我们是不择手段的心机dog。
这是真实的。我从前就是看重努力超过结果的人,也曾这样看待过身边看重结果的伙伴,那种对思维和价值观的冲击是那时的我觉得不可思议的。
5 自以为佛系的丧族
“佛系”和“丧族”表面上的不同是是否尽力而为,本质上的区别是心态上的积极与消极。
如果真能凡事尽力而为,对结果淡然处之,这种人应该珍惜。因为有些事的确不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麻烦不期而至时,他们能尽力去解决,实在回天乏术的时候也不过分执拗,这是一种需要修炼的境界。
而相对地,认为坏结果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有这种思想的我们称他们为丧族。
这些人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消极与暮气。让人一看就很丧。
这种人是以上几种当中最糟糕的。他们什么也不在乎,不论是努力带来的陶醉,诗和远方的呼唤,还是自己与外界的落差,他们统统漠不关心。
接触凹这类人就好像被浓浓的死气所包裹,好像他周围的空气都是黑沉沉的。都说气场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能有多少正能量去和他们对抗?
写在最后:
处在不同阶段,一个人的状态也是不不一样的。在选择与怎样的人交朋友的时候,应该尽量看到他们最本质的心态。
对于那些向来喜欢抬杠、抱怨、自我陶醉,或者长期丧气,拒绝走出来的人,我们应该远离,而对那些只是暂时低迷,还会找机会站起来的人,我们可以同行。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能作为奋斗者,始终以自我精进,实现人生目标为生活的中心,我们的身边剧集的也应该是与我们同频的人,相互助力,相互赋能,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