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拿起手机,发现人民日报上推送了一篇“折叠人”的视频,很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点开视频跟娃们一起看。
12′04″的视频讲述了一位患严重驼背(有多严重?头垂直朝向地面,脸贴着大腿)的病人终于直起腰来的故事,二十多年,妈妈一直陪伴儿子求医,如今妈妈老了七十多岁了,儿子也四十六岁了,儿子的病终于要好了~
看完视频,我们三人各有各的感叹(爸爸围观脸),“我们就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吧,说说你们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什么呢?”英明神武的妈妈立刻上线。
姐妹两个七嘴八舌的说个不停,老规矩一人一句...
"他妈妈很有责任感"
“他不怕疼”
“他妈妈很爱他”
“他皮很厚”
“医生很厉害”
“他很感谢医生”
“他驼着背,看不见路,他需要帮助”
“他病治好了,很开心”
“我们中国很牛逼,这么难的病都能治好...”
...
一阵头脑风暴之后,我们一起梳理下,这个故事里一共三个人:妈妈、病人和医生(群体)。
“那你们现在能给每个人找一个代表词吗?每个词后面要有三个理由哦”
姐妹俩认为医生棒棒哒(妹妹)、妈妈很伟大(姐姐)、病人很坚强(姐姐),然后又分别找了三个理由上来。
虽然有多次不在线跑走吃东西的小动作,都被她们的妈妈拉回来完成了挑战任务,最后姐姐用讯飞梳理成文。
回顾这个过程,一个典型的结构化写作有没有:首先头脑风暴,然后归类分组,接着提炼关键词,再就是找论据,最后整理成文。
这个过程有很多不完美,比如关键词不一定准确、理由不一定充分、开头没有大主题、最后还需要升华,有太多要改善。没关系没关系,找机会可以多练习,这个过程中只要娃有兴趣玩起来,这些都可以慢慢做起来。
哈哈,结构化在家庭教育里突然这么用了一下,值得嘚瑟!
视频观后感整理成如下:
1.医生棒棒哒
(1)医生的医术水平很高。
(2)这里的医生勇敢的接受了挑战(他们看了二十多年的病,肯定有很多医院不愿意看,拒绝了他们)。
(3)有耐心的,好好的坚持做了4次手术(如果没有耐心,缺一次都不会成功呀)。
2.妈妈很伟大
(1)孩子生了那么重的病,都没有抛弃他,还和和他一起渡过难关。
(2)坚持给孩子找了20年的医院,花了好多好多钱。
(3)70多岁了还照顾46岁的儿子。
(在讨论妈妈时,姐姐开始说妈妈很有责任。
“为什么你觉得妈妈有责任呢?”
“你看,妈妈陪孩子看病,头发都花白了呀”
“嗯,你说的这是事实。你觉得这是妈妈的责任?还有没有其他?”
“爱?!嗯应该是爱,爱大于责任,因为爱所以才有责任...”)
3.病人很坚强
(1)那么疼的手术,他都能忍受。
(2)做完手术还坚持锻炼。
(3)得了那么重的病,心情还是很平静的,没有知啦怪叫(在医院里他还吹了口风琴,像从公园里刚出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