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一名优秀的策划人还要像一位合格的记者那样,不但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优美的文笔,写文章一定要大气,切忌就事论事。
写大题材的作品,与策划大项目一样,需要你的框架有伸缩能力,使它能够充分发挥,即使超越你的框架但很有启发性的东西也要能装得下去。千万不要削足适履,或扬东海之波以注其杯,把自己的杯子当作容器,漫出来的都不要了,最后只剩下一小杯。要有襟三江而带五湖,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概,才能挥洒自如。
文章的张力,事实上如《文心雕龙》中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上下几千里之人,纵横数万里之事,皆可为我所用,纵横捭阖,开合有度,挥洒自如,见人见事见理,有宏观概括,有细节支撑,斯为好文。
放胆文章舒心酒。要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任事,创造是一种风格!
好的文章其文字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字句之间看似不加雕饰,漫不经心,但细品起来,用字遣词,又准确生动,浑然天成。那么这样的文章是如何写就的呢?
放翁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这天成与偶得,似乎非关人力了。桐城派讲文章之道在于义理、考据和辞章,所谓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似乎涉及了文章的语言、章法和风格,但这里面究竟如何体现呢。
千古文章意在先。
立意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其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古人也说:“意犹帅也”,一个“帅”字,不仅精辟地指出了其在写作中的统领地位,也形象地阐明了文章里最受瞩目的焦点之所在。因此,庄子也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文章立意的深刻、高远、新颖,永远是衡量文章高下的重要依据。有了一个好的立意,首先保证了文章的层次不会太低,气局不会太小。
而究竟如何立意?具体来说,用制慧权的话来说就是要坚持“四度”,即从高度、广度、深度、关联度四个方面,来实现登高望远的视野,纵横千古的气魄。正如古人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所谓放荡,就是一种大开大合、山呼海应的气度和格局。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大多数名字的分娩和产生都是在创作过程中甚至最后才豁然开朗的。对于我们写文章来说,如何创作一个优秀的标题,不仅要有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还要经历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不仅要“上穷碧落下黄泉”,还要“吟安一个字,掐断数根须”,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好的标题应该既提纲挈领、统摄全文,又新颖别致、醒目抓人。其实对于一个产品/品牌/项目来说同样需要一个核心理念,例如昆明"万绿之宗,彩云之南",黄山"云中仙境新黄山,梦里江南古徽州"等。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贵创新,创新就是领异标新、独辟蹊径,用独特的角度,避免能走别人的老路子,落入俗套。古人云:“匠意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随人脚后,人云亦云,就不可能创新。你能披露的人们已经见惯不惊了,要提炼,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眼光。创新不仅要实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突破,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种独特的语言和眼光就是一种创新。
神圣工巧,匠心独运。
中国自古有重视文章写作技巧的传统,名篇佳作代有流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中很多能够长久流传的,大都是那些内容优美、形式独特的文章。新颖独到的结构,别具一格的形式,会让文章充满灵气和魅力。
大俗演世道,大雅味古今。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富的思想,真挚的情感,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好的语言风格不仅会使人获得精神的陶冶,也会获得美的享受。
好的语言必须是有生命力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不是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而是要下里巴人通俗易懂。这样的语言往往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风格,是鲜活的,是接地气的。大俗才可能产生大雅,由此才可能雅俗共赏。就是赋予大俗的东西一种新的生命力,使它能产生一种大雅的效果。另外,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的风格更是作者思维方式的体现。
文非偶得,必有法度。
文章之道,存乎于心。立意、标题、新意、形式、风格几个方面的划分并不严谨和全面,仅仅只是对个人感悟的归结,惟愿能抛砖引玉,共同精进。
修文章之道,其实参修的并不仅仅是文章之道。对大势的判断,对时局的观察,对本质的剖析,对人生的体悟,这些才是技法之上的心法,招式背后的内功,需要我们不断地领悟和修炼。
道不远人,在学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