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被称为李超人,其商业上的成功和拥有的财富,也是世界瞩目。不过,在三十岁前,李嘉诚仅仅是一个塑料花商人。那么,他是凭借什么一战成神,成功逆袭为香港大亨的呢?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这事情还是从30年前说起,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爆发大股灾。看过《大时代》的朋友肯定会对此印象深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丁蟹效应”开始流行。
这次香港股灾,没人能够幸免,特别是地产业的股票,被拉到了水平面之下。于是,李嘉诚看到了机会,因为他信奉——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他坚定的相信,目前股市仅仅是技术性调整……没错,就是丁蟹所言“技术性调整”,这波低潮过后,肯定又是新一轮高潮。股市低潮,才真正是大展宏图的有利时机。
李嘉诚的第一枪,就对准了香港地产。这并不是突发奇想,李嘉诚在1967年,就因为香港地价波动,狠狠赚了一笔;所以,当70年代爆发股灾的时候,他敏锐的感觉到机会又来了。
李嘉诚的首发目标,是香港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这两栋地产属于“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每年仅仅租金就高达达800~900万港元。由于港岛本地的地产股集体走低,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股灾仅仅是外因,都市地产资金链断裂才是真正的内因,内忧外困才是好机会。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绝对不是问题
想发展就需要钱,当时的香港正值股灾,银根紧缩,筹钱就是第一大问题。
即便如此,李嘉诚也走的是资本运作的道路,尽管钱紧,也要钻出一条路来。第一,他以长江实业的名义,发行了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第二,长江实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怡东财务有限公司。
这两个举措,让资金获得成本变得很低,这就是李嘉诚的智慧。哪怕是钱,也要拿到最低价的钱,只有成本够低,才能在交易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再加上银行方面的合作,再拿到了6800万港元现金。就这样,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李嘉诚,利用充裕的现金流,完成了在地产低潮时的扩充。
到了1976年,香港股灾渐渐平息的时候,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在整个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李嘉诚一刻也没有休息,他在积极地收集筹码,把主卖塑料花的长江实业,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地产王国。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到了股灾过后,经济复苏的1976年,长江实业的物业和地盘面积迅速增至635万平方英尺。到了1977年,长江实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所掌控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的杀手锏——逢低买进,大胆出手
港真,李嘉诚从一个小商人成为大富豪,原因很简单,四个字——逢低买进。这使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成为香港地产大亨。
这是一个时代的传奇,看到机会、大胆出手,冒该冒的风险,创造条件寻找机会,这些不但需要胆略,更需要气魄。
买东西谁都想价格低些再低些,可当整个市场一片低迷,人参卖到萝卜价,这时候,你敢不敢买?怕不怕买到手,价格再降下去,卖到白菜价?
做生意跟做其他事一样,人们喜欢随大流,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认清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区别,不会被一时世局之变所迷惑。再看看李嘉诚之后的各种操作,哪一样不是遵循了逢低买进的原则,最后获得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