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信提出具体的要求,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可以让沟通更有效率,更顺畅,但是我又发现了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
就像作者与他的小儿子布拉特关于倒垃圾的问题。我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小王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却经常唉声唉气,对生活仿佛已经失去了信心。作业不会做的有二分之一,会做的那二分之一不愿意写,每天他都在我旁边的“雅座”,他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企图所有的作业都让我手把手教给他,最好直接抄答案,但我知道我如果让他钻了这个空子,他将会继续懒惰下去,他将会成为一个永远不会面对困难的人,所以不自觉得就产生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有时我甚至会埋怨家长“只管生,不管养”,家长与孩子之间居然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尝试着和颜悦色地提出具体的请求,可是效果如何,全凭他的偶然状态。当他对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时,我真的会“忍无可忍”。孩子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没有面对困境的勇气,除了玩,“应付一切”是他的常态,他称自己为“笨蛋”、“神经病”……。说实话,我很心疼他,也希望尽量的尊重并理解他,但奈何,修行不够……
我想,我是对这个孩子产生了不必要的同情心以及过高的期望了,对吗?因此他才会格外容易激怒我。
我到底要怎么办呢?所谓的给对方尊重,到底是什么?
很多家长会问我,他们也想尊重孩子, 可“尊重他”与“放纵他”的界限在哪里?如果尊重就是同理心,我尚可理解。“尊重”如何不变成“溺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