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南宁已经进入盛夏,天气闷热难当,人的心情不免烦躁起来,偶有阵雨带来一丝凉意,却引来蚊虫滋生,被叮得十分狼狈,我更加躁动起来。晚上虽然有些空余时间,但也没有心情学习新知识,整个人懒洋洋的。慵懒之余,我找来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阅读起来,以期暂时远离这燥热的心情。
《物演通论》是一本哲学著作,一直以来,我对哲学的认识都很模糊,中学时期,老师似乎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按着课本说: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可是当时的我,怎么可能理解什么是世界观?即使30多岁的我,也只能对世界观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概念: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上百度查了查,对哲学是什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吸收了一些观点后,我对哲学的理解是:
1、哲学,是古希腊语“爱”和“智慧”的结合,“爱智慧”也就是一个“用智游戏”,是一群人(哲学家)调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那些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
2、哲学,是一门追寻世界本原的学问,是一门思考,致力于为那些在我们认为显而易见但却极其深刻的问题寻找答案的学科。比如2000多年前,当人们仰望星空,觉得再正常不过的日月星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在思考,这浩瀚星空,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否来源于同样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又是怎么产生的?等等看起来像是钻牛角尖、无聊的问题。
3、哲学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因为他研究的问题离现实生活太远,太过于缥缈,根本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哲学家讲的话都很玄乎。这也是我希望通过读哲学书来平静心情的原因。
4、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根基,因为哲学所使用抽象思维,衍生出了众多自然学科。比如有些哲学家在追问世界本源的过程中,把世界的本源视为是点、线、面,形成了几何学,有些哲学家把世界的本源视为1、2、3……于是形成了数学,有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分子、原子、夸克,于是形成了物理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都是在使用哲学的思维在发问: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哲学著作一向晦涩难懂,但我认为答案并不重要,思维的过程才重要,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权威的答案不断的被证伪。哲学是一种“无用之用”,闲暇之余可以用最省钱的方式做一个大脑游戏。但哲学的“无用”,说不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给你深远的影响。正如当数学家们发明某个数学定理和公式时,对当时的社会完全没有用,但是正是凭借这些定理和公式,在多年以后哥白尼通过数学计算,发现了地心说的漏洞,提出了日心说。牛顿通过数学计算,给出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通过计算,得出相对论,这些划时代的理论,是科技改变世界的基石。
哲学读起来的确是太过于博大精深了,我才读了20几页,大脑就已经转不过来了,在此我就选择中学课本里涉及最多的“存在”来谈谈书中的观点,可能大家会熟悉一些。中学课本中反复提到“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种极端观点的本质是,一个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即客观存在),另一个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即主观存在),我想这是课本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做的简单分类和抽象,其实在哲学界,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唯物论和唯心论,而且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不都是存在么?
同时,往深一步想,存在可以分为感知中的存在和感知以外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只能对感知中的存在进行研究,即使存在感知以外的存在,当我们研究他的时候,也就变成我们感知之内的存在了,人类只能面对感知中的存在。
概括来讲,把感知中的存在作为对象总和来研究是自然哲学,而把感知中的存在作为感知的总和来研究是逻辑学,虽然两门学问全然不同,但所研究的却是同一种东西的两个方面。
由于存在本身尚处于混沌状态、相对状态,且也无法分辨、穷尽感知之外的存在,《物演通论》选择了追问“存在的性质”或“存在之道”,我理解是“存在的规律”
作则假设,整个宇宙有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但真真切切、的的确确存在的本原存在,那么根据目前的现象立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本原存在”有一个自身存在价效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
在这里,存在“价效”被定义为:
1、它是一切存在着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
2、它通过其程度或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3、从存在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
这个“宇宙本原自身存在价效不足”的结论是这样出来的:如果它(宇宙本原)的存在价效是十足的、完满的,则它的存在就应该是绝对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不免要流逝、变迁、转化、归灭,也就是个体的生老病死,物种的更迭,星球乃至星系、宇宙的诞生、转化和消失等等。可见一切存在者都暗含着一个使之难以存在下去的缺憾,这个不得不发生流变的缺憾就是存在价效不足的证据。
这一段论断虽然是基础性的问题,但我觉得非常精彩,作者先是列出问题的两个相反方向:
1、宇宙的本原自身存在价效绝对稳定、永恒不变
2、宇宙的本原自身存在价效不足
然后从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推翻了第一个观点,自然就得到了第二个观点,这是我们日常研究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办法证明他,那么我可以找到他的反面,证伪相反的观点,那正面的观点自然就出现了。
但是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可能的漏洞,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否真的只有两个相反的方向?是否穷尽了所有可能?人类的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增加可能性的过程中日趋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