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京学习的第二天,磅礴的大雨不期而至,尽管如此,也抵挡不住百位青椒学员向往北师大的学习热情。许多青椒学员被大雨打湿了衣服,裤子,鞋子全部进水,还有土豆老师脚歪伤了还坚持听课,可敬的何永超老师两天来一只充当护花使者,风雨无阻。
今天给我们带来精彩课程的是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宋雈教授,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乡村教师的课程建设》,这是一个年轻帅气又有活力的老师,在开课之前,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就已经放了本课的学习单,我想这节课注定与众不同。
果不其然,在上课伊始,宋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副一年级小孩子的画,画的是想象中未来学习的模样,人工智能代替了老师,很有想象力,也带给我们无限思考,作为传统的老师,未来我们真的会被淘汰吗?
在十年前,我们想象不到微信会占据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前没有直播,十年前诺基亚是手机领域的龙头老大,十年前视频通话离我们还很遥远,这个世界正超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职业消失了,很多新颖的职业脱引而出,那问题来了,哪些工作是未来前景较好的,哪些是即将走向末路的。通过一张美国人几十年做的数据研究表,我们清楚的看到,未来需要的是”专家思维工作”复杂交际工作,保持平稳的是常规体力工作,保持下行趋势的是常规认知工作和非常规体力工作等,那我们教室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宋教授说我们可以是常规认知工作,也可以是专家思维工作。区别在于前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淘汰。
那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点亮孩子未来的新型教师呢?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宋教授讲到统整课程,讲到跨界的课程。
那什么是课程呢?课程与教材,教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经过深度思考,我在会上分享了我的理解,所谓课程是课的类型,它决定了课的形式。教材呢就是教学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主题。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我的理解得到宋教授的认可和欣赏,老师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又彼此想通,宋教授给我们讲了他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是一个大的体系,它包括了教材和教学,课程应包括五个方面,一要有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要有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等)四课程的实施既教学,五要有课程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一定不等于教材,课程大于教材。
基于乡村教育的现状,宋教授鼓励我们开发反应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宋教授通过一些典型地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引导阔寬我们的思路,他还教给我们开发研究校本课程必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他自己研发的校本课程让我们了解到校本课程一定是适合本地学生的,符合课标的,从易到难的,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情景的课程。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我们小组以”母亲河——黄河”设计校本课程,通过参观黄河等形式,大家围绕黄河的发源,黄河横跨地区省份,黄河里的物理,黄河里的生物,曾经有哪些鱼类,如今哪些消失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如何治理黄河决口,哪些发生在黄河上的故事,黄河与环境,和黄河有关的歌曲,黄河文化等等,想到很多,老师给提出了合理的意见,要用一个故事以一条主线把知识点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川起来,
最后宋老师告诉我们,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的,他建议我们先以小课为单位研发校本课程。
通过这节课我大概明白了课程的含义,我深深地明白。老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