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文旅作为旅游业中新兴的、热门的“流量密码”,在各地旅游市场中具有积极的市场反馈,同时,备受各地政府的关注和推广。然而在探索过程中,“同质化”“徒有其表”“没内涵”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往往也难以让游客“二次购票”,难以将“流量”转化为留客“留量”。
青年助力乡村文旅“科技化”和“体验化”。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发动机”,科技助力农耕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全国已有“智能温室”“现代科技农业园”“无土栽培”等农业技术。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基于此,打造旅游亮点,打造多种“体验化”的项目,让游客走入“科技化”的现代农耕,让大部分已脱离乡村生活,对乡村农耕认识落后的游客,再次感受到科技农耕魅力。
青年助力乡村文旅“艺术化”和“节日化”。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不断创造与总结,发现自然规律后又利用自然规律,并诞生了诸多农耕文化,例如,闽西的“百壶祭”“犁春牛”“作大福”,瑶族的“二月朝”等特色非遗活动。以此参考,可以拓展出稻田画、花蕊步道、农产品文创等特色产品。并且,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嘉年华,围绕农村文旅与生活,增加曝光度,增加人气。
青年助力乡村文旅“文创化”和“商业化”。“乡村+文创+N”是近年来农业与文创的融合发展模式之一,生动、有趣的产品有助于传播乡土文化、农村情感、品牌形象等功能。但需避免“审美一致化”“脱离现实需求”,并且要会“讲故事”。要善于探索乡村文旅适宜的“商业化”模式,提高创收能力,例如“去门票化”“特色产品销售”“餐饮住宿”“旅游线路”“广告牌”“会员制”“农业体验”等盈利模式,最终让“流量”变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