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
有一次全家人在吃饭,餐厅的电视里正在播一支战争神剧。
讲述的是第二天要上战场的一队士兵们,正在一边兴高采烈地吃吃喝喝,一边群情激昂地高唱战歌。我随口说了一句:那时候的人可真有激情啊,打个仗这么视死如归!
姥姥抬起她那沧桑的小眼睛,不屑的撇了电视一眼,说:可不是演的那样儿的。
女儿这代人最是喜欢标新立异,听到这样的言论,立刻来了十分兴致。几个孩子蹦着跳着围到姥姥的身边,揉背的揉背,捶腿的捶腿:老姥姥,您快说说…
姥姥极受用被孩子们这般众星捧月,于是,我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战争故事…
有一支军队,一天晚上路过村庄,要到前线去打仗。村里的大娘婶子们听到这个消息,早早的就掇弄着,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珍藏的一点粮食来,张罗着要给战士们做一顿好吃的,犒劳犒劳。
姥姥是村里的妇救会会长,于是,这些从各家牙缝里省下抠出来的好东西就堆在了姥姥家的灶台上,妇女们你家一篓,他家一筐的抱来了柴火,聚在一起准备做一顿好饭。
做饭的空当,叔叔大爷们迎来了军队,一队人马风尘仆仆进了村,再三推让,也不肯进到人家屋里去,就在姥姥家的场院里习地而坐。
半明的月亮底下,一张张污涂的脸,写满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不堪。士兵们整齐地盘腿围坐,枪杆一律斜倚在肩,娃娃们争抢着抬来了水,让战士们擦脸洗尘。
一阵擦拭后,看清了那些稚嫩的脸,婶子大娘们的心都疼坏了一一这些马上要上前线的战士,原是一班半大的孩子,和自家的二狗子,大牛子也差不了几岁。破旧的军装不是磨穿了肩膀就是露着膝盖,老奶奶们擦拭着昏花的眼睛,取下别在大襟上的针线,就着月光,细连密缝帮战士们补起了衣裳。
婶子大娘们更是撸起袖子,拿出了过年才会用到的手艺,恨不得把这仅有的一点可吃的东西,变成珍馐美味,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吃的饱饱地。
饭很快做好了,香味儿诱惑着庄里的小崽子们,牵手拽衣围拢来,含着手指头远远的注目,一盆又一盆饭菜端到场院上,又一碗一碗递到了战士们手里。
“ 吃吧,吃吧,吃了这一顿,下一顿还不知道在哪”,大伙儿殷勤的劝让着,生怕战士们客气。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递到战士们手中的碗,停顿片刻,又被默默的放回到了地上,半晌,竟没有一个人举起筷子…
月亮静静的照着场院,突然响起一声低低地啜泣,先还是零星的,这里一下,那里一声,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多。在夜晚,清泠泠的场院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哭声。
姥姥静默了片刻,用耳语般的声音问道:“走了那么长的路,还不知道饿了几天,不是应该狼吞虎咽的吗?”孩子们异常的安静,像是穿越回那深深的夜晚,谁都没有回答姥姥的问题。
在那一片低低的啜泣中,妇女们忍不住掀起了衣襟,抹去眼角的泪水。有人想起了自己当兵的儿女,有人想起了自己前线的男人。
“哪里有人吃饭呀?根本吃不进去”…,姥姥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都是战争逼的,谁愿意去打仗?那还是些孩子…”
“后来呢?后来呢?”,沉默了片刻,孩子们忍不住追问,
“后来?”,姥姥定了定神,
“咱们那个庄,是军队的必经之路,有时候上去一队人马,能回来两三个人。有时候上去一队人马,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