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陪伴,很多父母总有各种困惑: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几乎从早到晚陪在孩子身边,没有娱乐、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可孩子的成绩依旧毫无起色,甚至一看到我就烦,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相信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明明有在尽心尽力的陪伴孩子,可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陪伴,都是无效陪伴,甚至是负面陪伴。
1. 陪伴孩子时敷衍,不用心
许多父母虽然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可是孩子的内心依旧空洞孤独。
就是因为——
有的父母一边陪孩子,一边埋头专心致志地玩手机,孩子问啥一句“随便”就应付过去了;
有的明明是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结果却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自己则在一旁接电话、谈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在一边落寞地不敢上前。
看似和孩子经常呆在一起,但是缺乏从语言到肢体的沟通互动,亲子之间没有产生情感链接,这样的陪伴往往是无效的。
而有效的陪伴不是敷衍、更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真正陪伴孩子度过一段难忘又快乐的时光。
2. 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打断他
前几天,在商场的游乐场看到一个4、5岁的小男孩在专心地堆积木。
他的妈妈就坐在旁边紧紧盯着他,不停地指指点点:
你这样摆不行,你要把红色的放上边;
这根放这里一会肯定会塌的,别说我没告诉你......
可怜的小男孩,被妈妈接二连三的打扰弄得不知所措,满脸都是委屈,积木摆的也是乱七八糟。
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陪伴孩子时,父母一定要知进退,给孩子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当孩子沉浸于一件事时,你的“插手”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更会毁掉孩子最宝贵的专注力。
3. 陪伴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
《超级育儿师》里有这样一幕:
7岁的男孩轩轩做完作业,想让妈妈陪着做手工,妈妈虽然不喜欢,但还是选择了妥协。
可是做的过程中,妈妈一直在抱怨:“做手工好痛苦啊,我不想弄了”“这些小地方要剪疯掉了”……
最后,手工也没做好,整个房间里充满了负能量,母子俩的关系也降到冰点。
陪伴的确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
而父母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是和孩子长久和谐相处的前提。
4. 陪伴的时候,不停讲道理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地去唠叨、说教。
综艺《放学后》里,就曾有这样令人窒息的一幕。
妈妈陪着刚上一年级的小女孩兜妹写作业、吃饭,但从书桌到饭桌,妈妈都在不停地唠叨她,跟她讲道理。
而小女孩则是一言不发,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
陪伴的时候,大人说教不停,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和命令,只会把他们的心越推越远。
而真正高情商的陪伴和教育是一场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是学会共情、真心的接纳孩子,引导孩子慢慢进步。
5. 过度陪伴,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小欢喜》里,宋倩饰演的母亲为了女儿英子无所不能:
女儿升入高三,她辞职全程陪读,还要亲力亲为研究考试题;
怕她学习太累缺乏营养,变着花样的炖粥煲汤;
甚至在英子的书房里打造一面玻璃窗,随时监视英子的一举一动。
可谓把一个母亲的陪伴做到了极致。
可是英子呢,在妈妈无时不刻的监视中,终于承受不住压力,选择跳河轻生。
要知道,陪伴不等于陪同,更不等于监督和干预孩子的人生。
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持一定的界限感,才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稳定长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