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在路上》的文章,很想说点什么,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名字吸引了,只可惜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认真去看,不过我还记得当时不少的评论让我感到震惊。
带着疑惑,我在网上简单了解了《在路上》的内容,阅读了以后,给我的感受和一些评论完全画不上等号,甚至我很想去质问那些给差评的人为什么?
为什么那些人只看见了“颓废世代”的放浪与迷醉,却不去好好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又是什么?
说真的,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要把《在路上》标志成“颓废世代”的精神领袖,而不说它的出现是“行动时代”的代表呢?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只是为什么要给一个“颓废”的冠名而不是积极向上的哪怕是平庸的名词呢?
我很喜欢编辑说的一句话,《在路上》的表象是一群年轻人无所顾忌的逃离与反抗,但每个人的逃离与反抗,终究是为了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路,自己真正的生活。
探索“在路上”的文学意义,太广泛了,甚至我们还够不着。不过,单纯借鉴“在路上”来反观现实,就足以让我们三思了。
生活中太多的年轻人连认识自己都是个问题,何况说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路和真正的生活呢?
看懂这本书的人就能明白,这本书根本不是号召大家脱离平庸生活,去“死磕”,去反抗世俗,甚至去过那些看起来就不现实的荒诞生活。但偏偏就是有不少没带脑子的人,只看到了“平庸”和“世俗”。
“路”在脚下,路是自由,路也是希望,但我们必须要有行动,否则,你就是看到了希望,也够不着啊!
当下,疫情又爆发了,有多少人又是“在路上”呢?
如果说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不妨趁疫情没上班的时间,好好读一读“在路上”,也许,疫情结束的时候,你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