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漫漫人生路,情绪如影随形,我们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情绪多加关注,那是因为:六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我们不仅要会赞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也要会及时化解“泪眼问花花不语”,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有效缓冲。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需要情绪缓冲,而过去的孩子似乎经得起父母的教训?背后的隐藏着的是青少年心理环境的深刻变革,我们小时候也会遭到父母的斥责和老师的惩戒,但我们拥有天然的情绪缓冲场域。
比如早上被父母责骂,上学路上与伙伴的嬉笑打闹,就能让委屈消散得无影无踪;在学校被批评,回家途中的自在时光,又能将压抑情绪融入池塘和蝉鸣。
现在的孩子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放学后等待他们的是狭小封闭的房间和做不完的作业。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他们既没有释放的出口,也缺乏倾诉的对象,只能将情绪深埋心底,容易形成情绪内耗的状态,就像处在波涛中的小船,难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非宁静无以致远,孩子的内心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行动力、专注力和执行力必然会大打折扣,上课时分心走神,写作业拖拉磨叽,学习效率一直不见改善,每个令人头疼问题的背后,本质上都是情绪失衡的连锁反应。
生命的最大价值就是情绪稳定,情绪稳定的孩子:大脑皮层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对专注力和执行力的控制与调节。
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的孩子,大脑持续处于应激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任务。
父母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既要接纳孩子的积极情绪,也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些种子,被托举着滋养着成长;可是有些种子,只有历经淬炼才能爆裂的开花。
接纳孩子的积极情绪,用鼓励的方式,绝不要夹杂一点扫兴的“但是”。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很好,有进步,我们可以搞一点小小的仪式,让他感到备受重视,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
过程中,我们只谈快乐和欣慰,也可以对未来展开无限遐想。忌讳说,不要骄傲之类令人扫兴的话。
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用宽容的方式。要做到真诚地共情孩子的愤怒和悲伤情绪。
比如孩子被老师冤枉而遭受批评,他可能会表现愤怒或委屈,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共情。共情就是“你的感觉,我都懂”,告诉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和你一起,而不是批评或否定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老师的批评确实有点不分青红皂白,这样的冤枉谁都会感到难过,要不明天我去找老师说说?
一般来说,孩子都会极力阻止家长这样做。如果他希望你去,一来说明孩子确实受到委屈,二来是他想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们可以背后和老师沟通一下,了解来龙去脉,再决定如何,遵循:尊重老师,尊重事实的原则。
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用宽容的方式。要用成长型思维,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叛逆期。
有位心理工作者说,出现在你生命中的孩子就是助你智慧升级的,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勿要去左右他控制他,凡你要控制的反过来皆在控制着你自己,用心陪伴他的成长,把孩子还给孩子,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接纳孩子的情绪,用平静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步步的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慢慢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地表达。比如孩子的朋友和其他人一起出去吃饭,没有叫上他。我们就静静的倾听,然后重复他失望的原因和感受。
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时间来缓冲情绪。
比如当情绪特别紧张或激动,又必须处理,可以慢慢深呼吸并倒数十个数。
当孩子沉浸在糟糕的情绪中,鼓励或带动他去运动。运动会让人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被科学家称为“快乐素”,能够让人身心感到愉悦,在运动一段时间,孩子后会释怀那些情绪。
像愤怒时可以练拳击,压力大时可以练瑜伽,抑郁悲观时可以跑步,难过伤心时可以游泳。
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空间来缓冲情绪。
比如孩子的情绪消沉,我们可以在通过合适渠道了解后,和他说,如果你不想现在和我说,也可以去自己的房间或者小区的活动场待一会,我现在来做饭,等会叫你。
当孩子打开门的一刹那,我们可以递上一杯温水或一块水果,他会感受到我们的爱与支持,改善原有的情绪。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闻香调节情绪,写作记录生活中的善意,传递微笑给他人等方法来缓冲不良情绪。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
孩子情绪如潮,需耐心缓冲。愤怒时,倾听其心声;悲伤时,给予温暖怀抱。情绪是心灵的信号,需用爱与理解去安抚。
学会缓冲,是教会孩子与自己和解,也是为成长铺路。教育的本质,正是让孩子在情绪的波动中找到平衡,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