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一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赛西.高夫等,本书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和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本书全面的讲述,深刻的剖析,有很多内容值得做父母的深思。
书中第五章节写到:
经常鼓励。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积极鼓励。孩子总是想讨父母欢心,所以如果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看到爸爸妈妈很开心,那么孩子就会更加乐意做这些事情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外曾祖母去邻居家了,我一个人在家,没有小伙伴玩耍,也没电视看,于是打扫卫生,屋里屋外扫的干干净净。外曾祖母回来看到,惊讶地说:哇,你真能干,把地扫得如此干净,真是辛苦了,今晚多吃两碗饭补回来才行。我外曾祖母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基本上她不会当面直接赞扬一个人,第一次外曾祖母对我说这样的话,我真的非常很开心,兴奋的,这件事已经过去有十几二十年了,但那个情景,我还很记得。对,我觉得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得到了她的认可,她的表扬。
其实不仅是年龄小的孩子需要鼓励,孩子长大了,同样也需要,准确点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书中写到:孩子尚处幼年阶段,父母对孩子应该做到:表扬,表扬,再表扬!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最想做的是讨父母欢心。他们会从父母说话的语调里听出赞赏或反对,最会察言观色。这一时期,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强化和鼓励孩子行为中的积极趋向,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复制好的行为,父母更开心。
我父母做不到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件事我无论做对了,还是做得更好了,我的父母都不会当面赞美我,父亲不赞美,不给予肯定和鼓励,倒也不会说其他什么打击你自信心的话,母亲倒不同,直接说一些让你垂头丧气的话,生活中经常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一直以为做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为了让我们不骄傲,不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后来我问了一个好朋友,朋友说:我母亲从来不会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要怎么怎么样的。我才发现我错了,有一次母亲又说我了,我受不了,直接说:你不要老是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难道我身上就没有值得你肯定的,闪闪发光的优点吗?你不知道你这样子说,让我很没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母亲理直气壮说:我是你妈,如果我都不说出你的不好,还有谁会说,我是为你好。
我懒得跟她理论,我母亲不会认为她这样子做有什么不对,我不知道其他家庭的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子,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父母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给儿女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以前特希望母亲能夸奖我,肯定我,认可我,满意我,能给予我自信,让我知道我也是有闪光点的,让我知道我做事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过一直都是我幻想而已。
书中写到:如果孩子犯错了,有哪些有用的惩罚方式:
家务劳动,比如打扫卫生间,到院子里捡树枝等;
围绕房子跑圈子,如果孩子补改正多跑几圈;
罚孩子到自己房里静坐;
孩子冒犯了谁,就让他给谁写道歉信;
要孩子进行合理赔偿,例如他打破了窗户就得让他赔钱;
没收或取消享受高科技产品,包括孩子在乎的所有物品和活动,如手机,看电视等;
每犯一次错就调整一次上床睡觉的时间,比如提前5分钟睡觉;
取消孩子想参加的活动,比如不让他去朋友家玩,让他留在家里。
我小时候,犯错了,父母一巴掌打在屁股上,当然我没有被打过屁股,很多邻居小伙伴都被父母打过,打痛了,不能哭,如果你哭了,下手更重点。不打屁股的话,就打脚踝,一条小小的竹鞭子,一鞭又一鞭打,痕迹可见呀,有的小伙伴做错事了,回家看见父母脸色不对,赶紧跑,有的父母拿着鞭子追着孩子整条村子跑,一边追,一边喊。
小时候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也从未思考过,父母这样做对不对(就算父母不对,也没有反抗的勇气),对我们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上面几条责罚方式都算温和的,没有暴力行为。
了解孩子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便是父母的成长,希望父母都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人生理念改变孩子的行事,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要按照自己规定的路来走。
育儿不是一件轻松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同时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希望父母能和孩子一起慢慢修炼,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第七十九篇文章 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