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的《东汉水陆交战画像石拓片》,引发了很多学生的讨论。关于这幅作品,网上的资料并不多。但既然出现在美术书上,“存在即合理。”
为了让画像石的欣赏教学更加严谨,我找到了著名美术史学家巫鸿的《武梁祠》,里面有大量关于画像石的记载。对比同样是巫鸿的《礼仪中的美术》,武梁祠稍微好读一点点,但每次看这类跟金石学有关的书,都感觉需要有敬畏之心。。。
在巫鸿《武梁祠》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武梁祠画像石与《史记》的联系。汉朝喜欢记录历史,画像石的作用同等文字,也是历史的见证。于是,我们看到画像石上记录了青铜器,记录了与匈奴的战争,记录了《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以看出,画像石背后宏大的文化价值。
画像石的背后,不仅是历史的记载,还是当时人们出行方式、吃穿住行和一个朝代背后文化的体现。我们的孩子如果能用“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图像识读(美术核心素养)的方式进行思考,最终能逐步达到“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艺术跟西方艺术相比,要复杂很多。在中国古代艺术里,不止有历史、有诗词、有音乐、有礼仪(祭祀),还藏着古代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因此,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如果只是以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释,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没有深入理解到它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对孩子的关于语文、历史与其他学科在美术欣赏的迁移的引导。
二
本周六年级的课堂欣赏了来自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突发奇想》,与宫崎骏导演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这两幅作品与上周的古代绘画截然不同。
同样的,课堂上,我先是用费得门四步鉴赏法,让孩子们第一次“描述”出“你看到了什么?”第一步,孩子们找到了线条、形状(三角形、圆形)、大鱼……
康定斯基是一个音乐忠实爱好者、一个视听联觉者。理解他的绘画首先要了解他对音乐的理解。于是,我将一段康定斯基的黑白视频引入课堂。
当孩子们第二次观察这幅作品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他们开始找到了音符,还有琴键。
在《突发奇想》里有一艘大船,非常“可疑”。如果有留意西方美术史,就如中国美术史里很多艺术品跟佛教相关,西方艺术家作品很多都有宗教故事色彩。在提问中,有阅读面广的孩子会想到——诺亚方舟。
写了两篇关于“知识迁移”的博文。其实,跟“阅读”的效果一样,知识迁移它的作用不会立即显现,“它的回报即使不在当下,也会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