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学习各种生活和人生技能,因为他们得学着自己应付生活随时抛出来的各种困境和难题。诚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认为在以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传授这些技能,然而结果却是,孩子很多时候可能接收不到我们传达的信息。
场景一:周末带孩子出门晒太阳,他跟外婆沿着街边漫步走在前面,迎面过来一辆小汽车。外婆本能地把孩子往里拉,我看到孩子甩开外婆的手,外婆更加强烈地把孩子往里拽。我快步走上前去,蹲下抱着孩子说:“不管有什么,等这辆车过了我们再说,首先要确保安全。”车子过去后,我带着孩子走到街沿最里处,蹲下来细声问他:“妈妈有看到你刚才甩开外婆的手,感觉想要往外面奔,在有汽车经过的时候,这个行为是很危险的。妈妈想要知道你的想法?”孩子委屈地跟我说:“妈妈,我知道汽车来了要往里面躲,我自己知道,我可以自己往里面走的,我不想要外婆拉我。”这个当下,我很释怀,因为他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同时我也在深深反思,我们平常是有多忽视这些小孩子的力量,是有多不信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场景二:昨天正在单位埋头苦写报告,突然旁边的姐大声说道:“哎,我儿子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考得不好,我要给他去找语文和数学老师补课。我妈还说考得可以,这哪叫可以,真的太差了。”他孩子目前小学二年级。我不知道在得知孩子考试成绩的那一瞬间,家长们是不是都在做着各自的决定:我怎么去借助外部力量让孩子下次考得更好,亦或者是我回家好好教训下孩子,太不用功了。可是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看到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我们可以回家以平静的语气跟孩子探讨下这次考试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我们可以继续保持,不好的地方我们来想想看如何弥补,就算是要弥补,那也可以同孩子一起来制定补救措施。我们需要的是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跟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场景三:某天带着儿子逛商场,在下停车场的电梯口处,一个6岁左右的女孩在大声哭泣,边哭边喊着“妈妈”。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爸爸一直站在她旁边,可是许久都没有看见她妈妈。后来我们下了电梯,她也下来了,终于在负一层看到了她的妈妈。小女孩一直抱着妈妈在哭泣,妈妈一脸冷漠无动于衷。我不知道孩子是做了什么事情让妈妈这么生气,气到完全不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只知道女孩这个时候真的很需要妈妈的一个拥抱,她需要确认妈妈是不是还爱着她。妈妈以这种方式是教不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周遭,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现一些不符合她们期待的行为时,第一反应就是训斥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可是却没有看到孩子这个生命的存在。我们都说要看见孩子,不单单是用眼睛来看,更重要的是用心来看,真的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受当下发生的事情。孩子都是天生的解决问题专家,只是父母不懂得去引导、激发和信任他们的能力。
当学龄前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和期盼去做出一些行为时,有没有想过他们只是想要以自己思考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他们只是想要去了解大人描述以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出理想的结果,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因为没有学习动力还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我们需要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困境。当孩子因为受到责备而哭闹时,有没有想过蹲下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足以让孩子释放掉所有的负面情绪,从而可以在处理好情绪后更好得解决问题。
我们总是关注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总是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想法。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孩子当下的感受、想法和决定。有时候哪怕就是轻轻地问一句:“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孩子就能告诉你很多不同的想法,甚至比你预料的更好。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花时间去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充当救火员冲上前去帮他们解决。
当孩子端着一杯牛奶,在走到餐桌的过程中将牛奶打翻在地时,如果我们在旁边喋喋不休:“你看你,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算了,让开,我来!”你觉得这个当下打翻的真的只是一杯牛奶么?并不是,还有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蹲下来跟孩子说:“现在牛奶洒了一地,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并引导孩子学习怎么将地上的牛奶打扫干净,此后跟孩子平等地探讨下——刚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下次我们可以怎样做?之后重新给孩子倒上一杯牛奶,递给他,并且用你最真诚的目光看着他说:“再试一次吧,妈妈相信你这次会做得更好。”你认为以上两种情形中,哪种情形更有利于孩子掌握你期望他能学会的技能呢?
当我们的关注点在孩子身上,当我们真心想要跟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当我们着眼于培养孩子生活技能这一长远目标时,我们总是能思如泉涌,并且以一种更好的亲子互动模式跟孩子共同解决他们人生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们期待孩子所能拥有的种种优良行为而言,不是因为看见而信任,而是因为信任才能看见。
以信任为圆心,以培养技能为半径,才能画出孩子人生中那个美丽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