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从前,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又称“土地诞”。
- 1 -
星象
中国人自古对龙怀有崇拜之情,将龙视为百王之长,是祥瑞的象征。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在青铜器、玉器、瓷器、服饰上,到处能看到龙的身影。
在星象上,人们把东方星宿的位置形象比作苍龙。
二月二龙抬头,还体现在天上的星象中。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全天恒星分为“三垣”和“四象”。三垣即“紫薇垣”“太薇垣”和“天市垣”,分别象征着皇室、官府和街市。在“三垣”的四周则分布着“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随着地球的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在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露头;春夏之交,玄武升起;春夏之际,白虎显现;秋冬之际,朱雀现身。苍龙由七宿组成:角、亢、氐、房、心、尾、箕。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始终隐于北方地平线以下,每年二月二的傍晚,都能看到苍龙的角(角宿)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喉(亢宿)、龙爪(氐宿)也会相继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龙抬头”。
千百年来朝代更迭,“龙文化”却始终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 2 -
传说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严令龙王不得向人间施雨,导致连旱三年,民不聊生。龙王怜悯百姓,便私自布云施雨,结果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下受罪。
玉帝规定:要想龙王上天,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为救龙王,终于在二月二想到:玉米不就是金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爆上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这就是“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 3 -
辟谣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因此在正月里忌讳剃头。正月剃头“死舅”纯粹是谬传。
其实正月不剃头最早起源于清初满族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汉人迫于压力,只好顺从,但仍然决定正月不剃头,以示对旧朝的思念,后来“思旧”渐渐变成了“死舅”。
- 4 -
风俗
古代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开笔礼、进阶礼、谢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是启蒙教育,一般在二月二举行。“开笔”就是开始学写文章。这天,童子要拜孔子像,听先生讲授人生基本伦理,并接受文房四宝的馈赠。有些先生还会在童子的额头间点一点红痣,意思是“开天眼”,寓意孩子从此眼亮心明。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这一天,人们会给孩子剃“龙头”,又称剃“喜头”,寓意是借龙抬头的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之后出人头地。大人也会在这一天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祈祷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更重要的是,求龙王降下春雨,以利春耕。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 5 -
饮食
江苏南通民间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许多地区还要吃猪头肉。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咸香可口。“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
在从前的民俗中,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在这个季节,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这是个寄予希望的日子。
所谓好运气,不是不劳而获,而是付出都有回报。
祝各位,每天鸿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