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午后,阳光很好。携着朋友,一路询问,找到一家书房。
书房的主人是考古系的在读研究生,租来一个八十多年历史的带院子的老公寓,自己居住的同时,将院子和前厅辟作花园、书房和茶室,周末时,一群朋友,在这里,听听清音,泡上壶好茶,天南地北地闲聊。
院子里,铺上石径,植上文人草,从废弃家具处,拾掇些生锈的铁艺架子,稍加整理后,用来摆放花盆。有活动时,发条布告,聚集大伙儿一起来喝茶纳凉、打坐冥想、雕篆刻章,过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午。
平日里,却是加紧学业,学习各种手艺,结识众多朋友,为自己的主副业打好基础。如果有人向她买盆花草、买罐茶叶、租个场所、开展个活动,还能贴补一下租金。
日子过得既有悠游闲适的一面,又有锐意进取的另一面。
对于生活的主张,我觉得正该如此,弦不能过紧,以致于崩断;也不能过松,以致不能发音。两者兼备、快慢相宜,才是最适合的人生状态。
我们需要锐意精进,以勇者之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因为这是社会生存的法则,也是个人实现梦想、扬名于世的客观需要。
为此,我们会选择延展生命的长度, “夜猫子”型的将黑夜拿来利用,“百灵鸟”型的每早都能看得到当地四点钟的太阳。
我们也会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全方位学习,提高效率,有奇妙清单、番茄工作法、30分钟速度法等各种辅助我们的app工具和方法,带给我们高效率完成工作的快意以及不断持久地汲取知识的充实感。
但长久地处于这样的状态,我们又会身体疲惫,尤其是内心的迫切与现实的距离,会让我们的心变得焦躁不安,整个灵魂都处于无法安置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停一停脚步,给知识以消化,给大脑以思考,给内心以宁静,给灵魂以呼吸,享受慢所带给我们的生活的乐趣。
昨晚,我们有五位好友久别相聚,因为都爱吃海鲜,贴心地将晚宴订在一家海鲜自助餐厅。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匆匆开吃。人均120元,于是都去选择鲍鱼、帝王蟹、三文鱼这些能够本的食物,最后却发现,最好吃的当属我端来被认为拉低档次的鸡毛菜。我们也没有时间天南海北地神聊,因为需要时不时地看下剩余时间。人参果囫囵下肚、满汉全席限制10分钟全部吃完,最后的结果真的是食不知味。
如果这种快速倒计时的状态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我们就类似上满发条的闹钟,效率虽高,内心的宁静将绝尘而去。所以,我们也需要用慢来享受生活,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并且,慢还能让我们精益求精。所谓慢工出细活,不同于现代有些作家的流水作画,黄公望深居山林三载,方才绘就出《富春山居图》;左思《三都赋》十年一剑坚守铸成,成就了洛阳纸贵的一段传奇。我们不仅需要高效率的书籍,也需要智慧与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
新知与经典,我们需要合适的比例进行阅读;快与慢,我们同样需要合适的比例来调节人生。如果你也在快慢之间无所适从,那么下面的选择可能会对你会有所提示:
对于本职工作学习,无论你是在上学还是上班,那都应该高效率地处理,采用快的模式,多快好省是你的目标;
而现代社会,大家都绝不只满足于一种生存渠道,如何安排你的其他时间就变得举足轻重。如果你不停地忙碌在第二事业上,就会进入超快模式;如果全部用来泡剧、睡觉、发呆,又会陷入懒癌模式。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选择:
第一种:痛快地学、痛快地玩模式
每年年初时列出当年要考到的一到两个目标或证件,可以是营养师证、心理师证或建筑师证等。在开考前100天开启痛快学习地疯狂模式。100天之外的其他时间,我们可以痛快地消遣,即便你是对游戏、泡剧、看小说、睡觉等情有独钟,也没影响自己的成长,并且玩的时候会更加坦然,不会有负罪感。
第二种:将兴趣与第二人生相结合
比如书房主人,有自己的专职,然后将兴趣发展成为第二种人生。对第二种人生,我们不要利益心过重,她的书房对于她来说,更是自己亲手布置、让内心宁静的后花园,也是可以结识不同朋友、学习到不同手艺的地方。但如果能够将个人品牌打响,让这个平台带来利益价值也是再好不过。对于她,兴趣是经营书房;对于我们,也可以是绘画、写作、读书、手艺(比如化妆、制作小工艺)等。但记住:对于这一种人生讲究自然而然,它首先是能让你心灵沉静的方式,不是你的牟利工具和负担;这之后,才是它的利益价值,争取达到双赢的局面。
快不等于赶时间,如果你的心已经失之于急躁,就需要及时停下,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否则,精神会抛锚,欲速则不达;
慢不等于懒散而无追求。我们需要用慢来修炼心灵的深度和内心的涵养,但不是让心灵陷入混沌与空虚之中。
在人生的行进中,不疾不徐,才是最佳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