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季和毕业季叠加,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引发热议。
先从我家说起。父母都是五十年代大学生,但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
我爷爷是福建人,他那辈没人上过大学,父亲的兄弟姐妹很多,爷爷又去世很早,奶奶拉扯几个孩子很艰辛,而即使在那种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送我父亲去福州最好的学校—福一中读书。而后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
姥爷出身大户人家,但一辈子不爱读书,只喜欢拉胡琴,后来成了京津冀著名京剧票友。解放前几年,带着姥姥,我母亲和舅舅一家到了北京。
在五十年代初,天津组建歌舞剧院,姥爷就带着我大舅去了天津,后来,姥爷在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大舅成了中国著名舞蹈家。
那时候,我姥爷的姐姐,妹妹,三弟弟也来到了北京。我姥爷的三弟我叫三姥爷,喜欢读书,因为解放前就在英国洋行做事,到北京后就考入了当时的燕京大学。而我姥爷的姐姐,我叫大姑姥姥,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女孩不能搞文艺,没让我姥爷带我母亲去天津歌舞剧院,硬扣在北京读书。中国从此少了一个歌唱家,这是后话。
母亲中学在北京28中完成的中学教育,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但因为一只眼睛的视力问题,转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正好与我父亲成为同学。
我自小生活在北师大院里,对于大学从来不陌生,所有发小同学父母大都是教授老师,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在我上学的十年,赶上了WG,基本什么也没学。匆匆忙忙就被赶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所幸,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这帮知情,扔下铁锹就回城复习功课去了。但中学五年的课程在两个月复习完,真的有点玩不转。
老天还很眷顾我们,1978年,相隔半年,再次招生,我算混进了北师大。实际上,当时我的分数还是不够录取线,但可以上分校,或者北师大地理系(父亲找人说的),但我觉得地理系没劲,就上了体育系。
到了儿女这代,基本上也比较顺利。儿子上的北师大二附中,他本想上北大,但分数不够,还是上了北师大,自此,家里三代都没离开北师大。
女儿是在澳洲出生的,高中虽然只是在一个普通公立女子中学,但到高中最后一年努力了一下,成绩优异,澳洲所有大学随便挑,在家里人一致建议下,上了悉尼大学。
到现在,五代人中,最上面,三姥爷上了大学。二姥爷也学了法律(哪所大学忘了)。父母上了大学,我上了大学,儿女完成了大学学业。
这里面漏了一个人,就是我妹妹,这也一直是父母一生的遗憾。她没上大学,虽然也是在师大二附中上的中学,但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去考了护校。老妈一直自责,觉得没有腾出时间来辅导一下妹妹,不然,应该是可以上大学的。
在我的半生经历中,没觉得上大学是什么事儿,我也没印象,哪代人因为考上了大学而敲锣打鼓的庆祝。
不仅如此,在我儿子高中时候就跟我说过,上大学没什么用,也学不着什么东西,但他明白,必须上。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没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上大学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父亲的命运似乎有了些改变,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环境,而我这代,儿女这代的命运,跟上大学,或者说上什么大学,关系不太大。后来的命运,都跟上的什么大学没多大关系。
除了父母这代,一辈子就是当老师,没有任何其它改变。我和儿女这两代人,影响命运最大的只能因为移民澳洲,这个确实有影响。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她姐姐的孩子准备报考大学和志愿,上什么大学或专业比较好。这个我真的无法回答,因为在我的价值观中,能上就行,当然,高考分数高,可以报一个好些的学校,分数低,就报一个相应的学校。至于专业,我问她,孩子喜欢什么啊,她说,也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然后我就开玩笑的回答,狗屎专业都行,以后干什么,根本没准儿。
后来,朋友很高兴的告诉我,外甥考上了公安大学犯罪学专业。又问我,以后不会当个派出所片警吧。我安慰说,不会,至少分局,市局,或者公安部工作。实际上,毕业后能在哪里工作,已经不属于大学或者专业问题了,那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以及社会关系了。
回到《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析之谜这本书。
书中系统分析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对个人生涯道路的规划方式、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等。
其中,来自较为优越的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游刃有余,似乎在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规划,因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日后的生涯,不做无谓的努力,比如策略选课、策略刷分、与老师同学搞好关系、选择合适的实习等等。
而来自较差的家庭背景的学生则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进入大学后无所适从、自卑、茫然,对于策略选课刷分等嗤之以鼻,导致自己在面临步入职场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被迫选择一条权宜之路。
个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命运依旧是不同的。我不认为阶层固化牢不可破,但在文化,认知,以及物质条件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见识和境界的差异是形成日后工作或事业上拉开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这与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几乎没什么关系。
对于寒门家庭出来的孩子,能够逆袭成为凤凰男女的机会,在大环境下是很小的。就从见识来说,就需要补N年功课。再到观念改变,认知思维的提升,都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能够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那样具备强大内心力量,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毕竟是非常稀少的。
对于绝大部分金榜题名后的莘莘学子来说,并不是考虑知识改变命运了,而是毕业后的生存问题。
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家庭的期望,对于一个不管毕业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来说,都可能很遥远,也是很迷茫的。而且,分化也是必然的。
还是那句话,所有的障碍都源自孩子内心认知的有限。如果要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靠考上一个名校就认为高枕无忧了,那就彻底错了。
大学毕业,只是一个人的人生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高的格局,更好的修为,更深刻的认知。
物随心转,一切改变源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