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已过的我,有着六十年代出生的许多故事,也可以说是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其实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感受了才知道眼泪是酸涩的,感知了才明白眼泪是微甜的,感悟了才知道眼泪是无味的。原来本想絮叨个《眼泪》的连载,因为您想想,是不是从记事儿起唯有眼泪才是您的诸多情感的表现:受委屈了,流泪;激动了,流泪;痛苦了,流泪;高兴了,流泪;失去了,流泪;得到了,流泪等等。后来一琢磨,这《眼泪》说起来太多、写起来太杂,更别说总结了,难以总结出个子丑寅卯,还是想想人吧。
人,有想不尽定义和解释。我觉得,每个人对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字典的解释和古人的总结,都是理学和哲学的升华。唯有自己的解释,才是一种抛弃学问的感慨。为什么要抛弃学问呢?因为有了学问的掺和,总会有些变味的。这一点不管你的学问大小和多少,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抛弃学问的说人,也许才有意思。
好像是三岁时就恍惚有些记事了,因为历史记载的那年,好像在我脑子里有着非常相似的记忆。什么事呢?记得有一天,妈妈领着我去大街上的副食店打酱油,从店里出来后看到街上有一群人乱哄哄的。妈妈反应过来了,拉着我又进了店里,似乎边拉我边说:二子,快进来,咱不看,妈给你买糖吃……。虽然妈妈的动作很快、很连贯,但是透过人缝儿,我还是看到了爸爸,看到了爸爸脖子上挂个大牌牌、被人架着。我一边挣扎着不进店里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爸爸在那,我要去看我爸爸,爸爸,爸爸……。这个记忆五十多年了在脑海里回放,所以我相信,三岁的时候我就记事了。
从记事起,到年过半百,没有感到时间有多长,完全颠覆了小时候“等我长大了”的漫长等待。现在,深夜,一个人抽烟、喝茶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逝去的父母和哥哥,也许是快年底的缘故吧。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真是太有这么回事了。因为想他们,也就想起了许多人,许多值得想起的人。有的已经走了,有的还健在,健在的有的常联系、有的很久没联系了,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我记忆里值得尊重的人。
我在北京的远郊出生、长大、参加工作。没有二环里老北京的京味儿,但是在远郊县城里,也养成了老北京式的生活习惯。远郊县城按街划区,每个街里有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大小错落的院子。像北京人津津乐道的大杂院,在远郊县城里不是什么稀罕事,而且比老北京的还丰富。因为老北京的大杂院都是非农户,远郊县城的大杂院里是农户和非农户掺杂在一起的。老北京的大杂院里,不过是上班、下班的调侃,远郊县城的大杂院里,还有着每逢收获的季节农户分粮、非农户羡慕的许多感慨。说了半天,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下远郊县城里也有着老北京的许多习惯。特别是出门主动打招呼、见面不分大小的都称您。
想起了那些影响我的人,想起了那些值得尊重的人,我称呼他们您,是不过而必须的。所以,我想写他们,回忆他们和我一起陪伴时间的那些事。所以我选了《因为您》这个名字开始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