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王小波逝世24周年

今天的日历上写着:“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摘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今天是王小波逝世24周年。我没有完全读过他的所有作品,但仿佛他的文艺已在我的血液里多年。他的名字不仅独自占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节,也是我印象里独树一帜的作家,几乎没有之一。在我心理他的地位远超各国政客的名字。我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了世间的虚伪与虚无,知道了真的成熟和有趣是建立在思想和逻辑基础上的。若他还活着,今年已经是六十九岁了,不算太高龄,但确知并坚信他不会沦为一个普通而无趣的老头儿。同时我也在幻想、好奇,他若还活着,会对今天的各种新闻、事物、人如何看待。至少他定会与时俱进,或者不屑于世事,都很酷。他还会写好多小说、散文和随笔,若是写几本小黄书,恐怕就没冯唐什么事儿了。他还会对各类发展中的高科技感兴趣,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自不必说,纳米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应该都是他的兴趣范围,甚至还要研究量子物理或多重宇宙。不过他不会开车,猜不出他对时下最新的汽车科技如何看待。有点像老顽童的轮廓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会联想到黄永玉,不过王小波会更注重内在和思想。

我小时候对于所谓的文人墨客充满幻想,觉得他们放浪形骸放荡不羁自由潇洒,不过久了发现所谓的才华是个不太好度量的东西,而且名不副实的情况很可能占多数,可说有可说无可演绎可装饰,也可以靠吹牛逼让人觉得自己有才华。这还要说到现代社会把各个学科和领域划分出来了,虽然势在必行,但个人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也很难变得有趣了。这会造成某种天然壁垒让标签人们很难越出自己的范围,由于人天然的被动性和无意识性,仿佛某领域中的人就必须只关注此领域的事情,而彻底阻隔其他完全不相干的爱好。例如我们很难把一个出租车司机和哲学爱好放在一起想、脑子里也很难呈现出一个管道工人在下班后会读《百年孤独》,自然,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局级或厅级干部在下班回家后穿上二次元的衣服站在镜子前疯狂自拍。好在,这不是绝对的;好在,这个世界总会有那么几个异类,做一些“不合乎自身身份”的事情,而各位看官们的嘲笑正是对嘲笑者们莫大的讽刺。

王小波作为一个智者即便已然离开却始终活在人们心中(到底“活在人们心中”应该用在谁身上,实际上“人们”心理是清楚的)。我们纪念他实际是在纪念什么,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如王小波的文字,我会时常想念张国荣的音乐和电影、会想念顾城或海子的诗、会想念李小龙的功夫片、会想念科比在球场上的身姿、会想念广播里单田芳的评书。实话往往伤人,也伤己,但还是要说。若非官方或有利益的民间组织的一些纪念活动,那些各种各样的需要被记住(主要是“被历史”记住)的名字,我们心底里会真的想念他们么?答案的是与否人们心中自然有数。人在社会中,不得不看破不说破,但面对自己时不断地深问和追问是必不可少的。糊涂不过是演给别人看的,只是要提防时间,别把自己也骗过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