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火的畅销书《精进》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个名字,乍一听好像是一本成功学励志鸡汤读物,事实上,书里面干货满满。不仅提供很多可以直接上手用的工具,比如,Photoshop图层工作法、练就发散思维的形态分析表格、帮你做出选择的维度分析法。
书中大量的理论背后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这除了让我坚信采铜大大真的不是在瞎扯淡,还让我领会了牛人和普通人的差异在于认知水平,他们看一件事情的角度和深度和普通人不一样。
提高认知水平的关键点,在于吸收和领会概念,以下就是我在《精进》学习到的五个概念。
1 时间该花到哪里去?——长半衰期事件
半衰期事件最早是物理学概念(已经忘记的童鞋回家翻初中物理课本)。转用到时间管理上来,长半衰期是指做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
大吃一顿、通宵打游戏、逛淘宝、看综艺,嗯,这些我最爱做的事情,都属于短半衰期时间,做得时候很high,high完了空虚寂寞冷。
之所以长半衰期事件更值得做,是因为他们的收益消散得很慢,正因为消散的慢,下次做的时候,就可以在上次的基础上累积和叠加。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游泳运动员,杠杠的八块腹肌+马甲线。三十年过去,腹肌早已面目模糊,被压在脂肪的淫威之下。但是,凭着运动员的底子,只要她重新练腹,只两三次的功夫,八块腹肌居然就能重现天日。
而我已经虐腹三个月,肚子上还是……一坨。
只要收益能够累积和叠加,那么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收益值大小都无关紧要。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的事件的单次收益值都不高。学英语,一次就能掌握那几个表达,减个肥,练得气喘如牛也只能减掉几百大卡。
这种拼长期收益的事情,免不得也要考虑人的耐心和毅力。但是只要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就不是在浪费时间。
2 被困住只是因为洗脑太彻底: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在我粗浅的理解里就是“偏见”,只不过,这一回,偏见成了你做决策时的依据。
但这些偏见,由于他们本身不一定是客观现实,即便是客观事实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也会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你的理解也不一定全面。因此,“偏见”会为我们带来很多困扰与困惑,还会让人做出殃及自身的错误决定。
这种思维上的桎梏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以至于只要你动脑筋想想自己上次做决定、评价、判断,甚至是情绪起伏的时候,所根据的依据、心理的活动是什么,没准就会发现问题。
采铜在书中举例子的时候就将三个案例的隐含假设以表格的形式写了出来。
然而,隐藏假设的可怕在于,这是你自己给自己竖起来的一道墙,你对那些隐含着的假设和偏见信以为真,你并不知道你不知道,或者你并不知道你是错的。甚至因为这些念头而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和抑郁。
知乎上另一位心理学大神李松蔚他的live讲座里曾强调过,治愈这一类心理病人,重要的一步是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信奉的规则,只是一个想法,和客观世界基本没啥关系——世界是你内心的反映。
好几年前有一本“灵修类”的畅销书叫《一念之转》其实也是在说这个问题。作者解决人生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痛苦的第一步是问自己:“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吗?”
作者说,当你这么问自己的时候,你心中坚固的信念之墙就会松动。松动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问题。后来我也实践过一些次,果然,当我一疑问自己的时候,自己就不能那么确定自己的念头是正确的了。
3 管它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溜溜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来自于《精益创业》。意思是,在创业是,应该先尽快做处能满足用户基本体验的产品,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提升自己的产品。以此循环。于此相对的是,在工业时代,企业倾向于先做一个完美的产品再投入市场。
这种思想是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加速竞争的互联网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不一定能等到一个好的时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你的想法还没成形已经落伍。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被Boss约谈的一次经历:
“Bonnie,你觉得是先有能力还是先做事重要。”
我这种又乖胆子又小的人,当然说的是:“先具备能力。”
他默默地鄙视我三秒钟:“应该先扑到事情上,再迅速get能力。”
我听话地点点头,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不能迅速get能力呢?
然后我出局了。(微笑脸)
因为我获得反馈之后,所做出的改进不够及时也不够充分。
MVP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能让你获得反馈。因为所有产品的目标就是对别人产生价值,而别人真的需要这些价值吗?市场有这些需求吗?还有什么做的不足?
你得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判断和并且持续提高。
李笑来老师讲写作课,就提醒一定要进行公开写作。因为只有公开写作,你才能够得到反馈,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具有价值,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想得不够周全,写得还不够好。
没有反馈,自己写了再多也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不能提高,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做完,没有准备好,根本不重要,反正你的目标也不会是做和准备。而是拿来用,拿来创造价值。所以要牢记你最基本的目标,其次才是变好、变完美。
4 看似勤奋的懒惰——主动学习
主动这个词,我活了20多年,一直未曾真正理解。(事实上,大多数的词语我学了之后,都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并没有。)
就拿学习来说,即使是看似努力在学,其实也是被动的。
从来死记硬背,不思考学习方法。从来被动灌输,不会去思考问题。结果就是看似努力的在学,自己累死了,效果却非常差,又打击自己,怀疑自己,效果更差。
看似勤奋的懒惰。
而采铜认为,最好的学习是构建式学习。自己带着提问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
除了问题牵引法之外,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用起来。因此,他又提出了三种方式:写作、设计、游戏,并通过互补、迁移、印证的方式,找出知识的深层结构,将其远距离联系起来。
整个“学习”这一章就是在回答开头的第一句话:“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我曾经也信奉“知识无用论“,现在才知道,之所以我认为知识无用,是因为我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觉得学得苦,也不知道如何把知识应用起来。
工作之后,更是越来越觉得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在职场上永远只能持续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工作,很难胜任知识、技能、智慧叠加的高难度任务。
学会学习是人生“精进”的必备技能,可惜我一直没有掌握。
5 活该你崩溃: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前几天听到一个故事:一位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杀了,才14岁。
朋友议论说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那孩子,在一个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人的价值的地方,没有好的分数,简直在否定人的全部存在价值,你的价值都被否定了,还有什么能够支撑你的坚强?
北大骄子们每年也有很多人自杀啊。
中国的教育中功利的部分实在太多,动辄把孩子和别人家的比较,而且价值取向单一,好分数是学生的价值,金钱和事业是男人的价值,相夫教子是女人的价值……
多元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更不要说教育人建立内部评价体系了。
内部评价体系是我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听来的词,即自己能够有一套评价系统对自己的行为或成就等做出评价,这种体系不会受外部标准的左右。
比如说,考试成绩和班上第一名的同学比不怎样,但跟原来的自己比,进步了,这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如果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眼睛永远盯着第一名看,相比之下自惭形秽,认为不考第一名就没有价值,就会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活在自卑和痛苦之中,甚至去轻生。
反过来也一样,一件事情做得好也是因为达到了内心的标准,考高分并不代表你就学会了,而是要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持续学习和精进,因此,即便读完大学,也该持续学习。
所以,也曾看到其他作者说过,只有建立了自己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成熟。
采铜在书中提到了两次内部评价体系对人的作用,一次实在选择那一章略有提及。另外,是在最后一节《独特性,就是你最好的竞争力》,写的尤其精彩。如果说,商品的价值在于有用且稀缺,那么人的价值就在于有用并且独特。所以,和别人拼死拼活的竞争没有用的,只要你能被替代,就不会那么“有价值”。更加比不上那些能给市场提供独特价值的人了。
然而没有建立起内部评价体系,眼睛只盯着外部,又有多大的可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呢?又有多大概率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生活的丰富性呢?
如同苏珊大妈和珍妮苏克这种因为对“自我的审视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而获得成功的故事,采铜写了不少,对于如何成为保持独特性,也不像别章一样,有很细致的方法或者工具的提供。
但我认为,很多时候方法和工具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有些时候牛人的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得到“原来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原来我错了那么久自己却不知道”的感受,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同重获新生,才是读书最快乐的境界。
《精进》在干货满满的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观念,改善人的思维方式的好书,不仅教给你方法论也重塑你的世界观,因此,采铜大大在每章讲那么多又长又看似“鸡汤”的故事,以至于恨不得跳过去,其实用心良苦。最近重读了其中的几个故事,又发现字里行间新的信息,新的感受,好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